从繁星无影、头顶雾霾、河水黑臭,到蓝天常在、空气常新、清水绿岸,京津冀三地蓝天碧水从“奢侈品”变成“常见品”,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也迎来10周年。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情真意切、寓意深远。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10年来,山水相连、地域相接的京津冀紧密协作,拓展协同领域,深化协同治理,筑牢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一道屏”,绿色成为三地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成为提升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深化流域共治,共护碧水长清
龙年春节刚过,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付家店满族乡潮河流域的堤坝上,孙占义像往常一样沿着河道,开展冬季巡河工作,刺骨的冷风呼啸而过。
孙占义是滦平县河长制办公室主任、潮河县级河长,他一边检查岸边滩涂是否有垃圾,一边走向河道冰面断裂处,弯腰查看水质和流速。
“潮河作为北京密云水库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在滦平境内长64.1公里,是北京市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孙占义介绍说,近年来,京冀两地加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突出抓好潮河流域治理保护。2019年以来,生态环境部组织力量,定期对潮河古北口断面水质进行监测,显示水质常年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确保了清水下山、净水进京入库。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三地实现上下游溯源治污、源头护水带来重大机遇。
聚焦“空间管控、总氮削减”,三地共同制定实施《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2019—2025年)》,统一规划携手保上游好水、送下游清水。
承德市与北京市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和河北省张家口市签订“两市三区”流域联建联防联治协议,联合开展环境监测、环境执法,进一步扩大了保水护水的朋友圈。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是北京的“母亲河”。20世纪80年代以后,永定河持续断流。从2003年开始,每年定期由上游的洋河和桑干河,向下游的永定河北京段补水,但水量仍然偏少,自净能力较差,部分河段仍然干涸。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永定河的命运迎来了转机——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成为京津冀生态领域率先突破的重大标志性工程。
为恢复“流动的河”“绿色的河”,确保“一泓清水送北京”,上风上水的张家口一马当先。2019年以来,张家口全力配合实施永定河生态补水,2022年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实现全线贯通,河道水面面积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永定河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初步形成。
一泓碧水,生态明珠。官厅水库是永定河流域最大的控制节点和生态节点,是首都重要水源地、水源涵养功能区。
10年来,通过京冀密切协作,开展环库水源涵养和保护、建设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等,官厅水库入库水质已由之前的地表水Ⅳ类提升为Ⅲ类,出库水质达到Ⅱ类,总体水质向好,野生植物由106种增至318种,野生鸟类由169种增至192种。
京津冀区域同属海河流域,互为上下游、左右岸,三地坚持流域共治,携手保上游好水、送下游清水。
三地深入推进重点河流上下游水资源合理分配,强化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总氮治理管控,推进生态建设修复工程,实施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持续创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携手擦亮蓝天
空气质量关乎每个人的健康。
2014年年初,京津冀区域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原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4年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空气最差十城中,京津冀区域内8个城市赫然在列。
2023年1月,同样一份名单再次公布,京津冀区域不仅无一城市上榜,河北张家口还入列全国空气质量最佳前十名单,北京入列最佳前二十。
空气质量十年巨变,河北省石家庄市民王汝春最有发言权。从2014年1月开始,他在自家阳台上拍摄天空,同一地点,同一时段,同一个角度,“一目了然”地反映空气质量的变化。“可以明显看到,灰色在一点点减少,深深浅浅的蓝色开始逐渐增多。”王汝春用镜头见证着蓝天的回归。
三地山水相连、地域相接,处于同一个大气流场,污染传输相互影响,单个城市采取减排行动难以取得好的效果,驱散头上的雾霾、向天空要蓝色,需要协同治理。
10年来,三地在协作机制、统一立法、统一标准、联合执法等多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下大力气压减燃煤、调整产业结构、治理机动车排放,京津冀凝聚起“1+1+1>3”的协同合力,共护一片蓝天。
三地率先从大气环境执法领域突破,不断下沉联动执法层级,推动建立交界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北京10个远郊区与毗邻市区县聚焦交界地区严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实现“一地吹哨、三地响应”。
“您好,北京河北联合执法,请您下车接受检查。”1月18日,在北京市平谷区马坊综合检查站,河北省廊坊市生态环境局三河市分局和北京市平谷区生态环境局的执法人员,联合开展重型柴油车尾气排放路检抽测。
如果一辆大货车在北京被检查发现是超标的,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都能通过机动车超标数据平台查询到这辆车的超标信息。以后,这辆车无论行驶在北京、天津还是河北,都会被重点关注。
从2020年开始,三地将移动源监管纳入联动执法重点工作中,建设京津冀超标车排放信息平台,探索建立新车抽检抽查协同机制,推动三地机动车排放超标、违法处罚等信息共享,实现了一地违法、三地受限的协同管控。2020年5月1日起,三地同步施行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
为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地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实施空气质量数据共享,津冀交界街镇建立露天焚烧火情联动机制,强化区域重污染过程协同应对。
10年来,京津冀三地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天津、河北重污染天数分别较2013年减少50天、37天、69天,而且污染程度明显减轻。2023年,北京、天津、河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3年分别增加95天、87天、121天。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明显下降,2023年,北京、天津、河北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32微克/立方米、41微克/立方米、38.6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降幅分别达到64.2%、57.3%、64.3%。这意味着,三地百姓享受到更多的蓝天白云。
拓展深化协同机制,生态保护美美与共
治理大气污染,让蓝天白云常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至关重要。
10年来,三地持续深化合作,大力推进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优化调整。
北京市率先实现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并逐步向山区居民拓展“煤改电”工程,93%的村庄和96%的农户实现清洁取暖。当前,河北正有力有序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等7个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工作,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截至2023年年末,河北环保绩效A级钢铁企业总数36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2015年,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应运而生,并于2022年深化拓展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常态化机制。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协同从三地生态环境单部门拓展为三地生态环境、水务水利、园林林草三部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10年来,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不断拓展深化,先后签署实施《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框架协议》,健全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流域联保联治、信息共享、执法联动、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10余项协同工作机制。
河北以京津水源地上游流域滦河、潮白河、永定河为重点,强化跨省上下游、左右岸联建联防联治,三地创新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功不可没。
2018年起,北京市政府与河北省政府签订实施《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鼓励上游“来好水、多来水”。根据河北入境的潮河、白河、清水河等主要河流水质、水量状况,北京市通过经济补偿,支持张承地区开展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2022年,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签订实施了新一轮补偿协议,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入境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此外,京冀两地政府还签署《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津冀两地政府签订《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如今,京津水源上游流域生态补偿已实现全覆盖。
三地推进跨区域河湖长联动机制。设立“跨界河湖长”,合作开展“跨界河长”巡河“多走一公里”活动,实现跨界河流共建共治共享。
着眼下一个10年,京津冀三地将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动力,持续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努力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水平再上新台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作贡献。
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同筑“一道屏” 生态共治绿意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