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

大年三十和孩子聊起龙年春晚的事情,顺便说到了龙,于是,很想写一篇文章。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东西方文化中的“龙”是有很大差异的;很多学者指出,中国的“龙”翻译成英文,不应是“Dragon”,而是“Loong”。

因为在西方的传说中,“龙”是一种长着类似翼龙的翅膀,邪恶、残暴、贪婪,会喷射火焰、毒气等的恶兽,所到之处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比如一部名叫《贝奥武甫》的古英语诗歌中,人类英雄“贝奥武甫”就拼老命杀死了一条荼毒百姓的“火龙”。

而在中国的传说中,“龙”是一种瑞兽,又称“神龙”,宋代画家董宇认为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相对于西方传说中的“龙”,中国龙高贵、威武、美丽,无羽翼而腾云驾雾、纵横江海,它的出现通常代表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在封建时代,龙更是成为皇权的象征,比如“龙椅”“龙袍”“龙庭”等。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文化就有了龙的身影: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了由蚌壳摆塑的龙形图案,距今约有6000年的历史;红山文化时期的“猪龙”,距今约5000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距今约3700年。

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生物。有人说它来源于远古的动物形象,如鱼、蛇、鳄、熊、猪、牛、马、鹿、象等。有人认为它是远古图腾的复合体,《史记》记载,黄帝曾在釜山(今河北省境内)“合符”,不仅形成了黄河流域的部落大联盟,而且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很多民族都崇拜龙,彝族人民也把龙视为“祖先”。

当然,也有人认为“龙”曾经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神秘生物。《史记》中记载,汉文帝时,陇西成纪出现黄龙;《三国志》记载,甘露三年、甘露四年在宁陵县等地黄龙、青龙出现于井中,众人都认为是祥瑞,唯独魏帝曹髦不以为然,认为是自己将要被软禁的象征,于是写了首《潜龙诗》,终于触怒司马昭而招来杀身之祸;1934年,辽宁发生“营口坠龙”事件,传得沸沸扬扬并被《盛京时报》记者报道,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龙与刘姓颇有渊源。《史记》等文献记载,夏帝孔甲时,有位叫刘累的帝尧后裔,曾跟“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孔甲驯龙,因而被赐姓为“御龙氏”。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跑到外地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为姓氏,据说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龙”其实也是积极、进步的象征。古书《易经》中,便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词语,可以解释为人生不同阶段的成长;近代以来,“龙”又成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崛起的象征,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用龙来代表新的中国鲜活的气象,的确非常生动、形象。直到现在,在提到中华崛起时,我们每每会用到“巨龙腾飞”“龙腾盛世”等词语,毫无违和之感。

中国被称为“龙之国”,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龙,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承,它象征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强大、统一和光荣。

原标题:龙年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