圌山炮台遗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大港东十七里五峰山下的二矶头。
圌山炮台依山面江,地势险要。该炮台建于1840年,炮台阵地分两处,一处在山脚下,凸出江面,暗堡式,弧长约20米,呈扇形,四口;另一处中部斜坡下靠江处,现存母堡三口,暗堡式,进深12米多,子堡七口,全长约60米。另外在“山谷”里有弹药库一座,长方形。均为黄砂石灰质地。
圌山关炮台遗址在圌山北麓的五峰山,与对岸的顺江洲(现高桥镇),构成一公里的隘口,这就是”圌山关”。圌山关炮台由圌山炮台、顺江洲的大沙炮台和江都的三江营炮台组成。圌山炮台设在五峰山下突出江面的大矶头、二矶头上。炮台共有三处,眼前这一处保存比较完整。它雄峙在二矶头上,暗堡式的结构,全长30余米,跑口对着江面。分三个炮室,内呈腰鼓型。炮室中部最大宽度6米,脊顶高3.6米,进深8米,炮台口宽2.5米,门宽5米。门侧附小弹药库4个。堡壁厚3-5米。从塌落的顶部看,炮台系用黄泥、石灰、细沙分层浇筑夯实。记载,当时圌山炮台共有20门炮,80名守军。大沙炮台遗址在滩头隆起,炮台南西两侧的两座弹药库依稀可见。鸦片战争时期,清廷在江南抗英的是威武将军奕经和两江总督牛鉴。1842年7月13日,英军舰队舰25艘补给船47只,2000多人,到达三江营水面。7月14日,侦察舰伯鲁多号和0-神号驶至圌山。圌山炮台大沙炮台开炮,激战一个多小时,命中敌舰后舱,敌舰退回三江营锚地。7月15日,英军调集9艘军舰前来报复。双方对峙许久。我弹尽台毁,守军将士撤离。恩格斯《英军对华的新远征》中有述•••。抗日战争中此地又发生激战……炮台最后由从丹阳过来的日军占领。”
延伸阅读:
·第三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