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2月12日,大年初三下午,湖北省宜昌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的邓永煌、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的徐海宾一行,驱车来到伍家岗区伍家乡南湾村,查看斗笠撇山体滑坡情况。

“这个点规模约1.4万立方米,威胁区范围面积0.8万平方米,主要威胁对象是坡脚居民点的10户人家,共48人。”邓永煌一边沿着山坡往上爬,一边向记者详述斗笠撇山体滑坡的情况。据他介绍,腊月时监测站已经安排乡里的网格管理员和村里的监测员进行了常规巡查,因之后出现了雨雪冰冻天气,冰雪消融后又易诱发风险,因此赶紧过来看看,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经过十来分钟的攀爬,大家来到设置无限拉绳裂缝计的监测点,邓永煌和徐海宾蹲下身来仔细查看设备运行情况,并进行了相关技术指标、数据的记录。“最近几天数据总体比较平稳,这个点的山体目前没有发现明显变形。”经过快速交流分析,两人基本确认山体未发生位移的情况,判断该隐患点在短期内发生危险的可能性较小。

邓永煌松了一口气,随后向记者介绍,2023年宜昌市共排查发现地质灾害隐患4473处,在修订完善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等8项制度和重点环节工作指引的基础上,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督促指导各地各部门全部落实了安全管控或综合治理措施。

“排查如此多的隐患点,基本的依靠力量是3349名‘四位一体’人员,以及驻守一线的37名地质专家。”邓永煌告诉记者,宜昌还组建了86名专家组成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强化技术支撑。据统计,全市2023年共出动2.27万人次,巡排查隐患1.37万点次。

徐海宾表示,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宜昌目前采用“人防+技防”,以更好地提高地灾防治的科学性和风险排查的及时性。他介绍,除了裂缝计等仪器设备,宜昌还上线了专门的APP,便于监测站实时了解、掌握情况,进行分析研判。

下山的路上,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多年的邓永煌说,他和监测站的同事们以及其他技术支撑单位的人员,平均每年要开展至少十几次巡回检查,有时候仅一个点就需要爬山三四个小时才能到达,对体力、耐力都是很大的考验。地质灾害发生率虽然较低,但一旦发生则意味着人民生命财产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所以坚持和坚守非常重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来到村口,邓永煌、徐海宾联系了村里的监测员杨开荣,现场比对了之前一周下雪期间开展现场监测时实时传输的监测照片。杨开荣很是奇怪地问邓永煌怎么又来了,得知是因为雪后转晴放心不下时,感慨地说:“监测站的工作人员真的是把老百姓放在心里啊!”

原标题:湖北宜昌:“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