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高宗末年到孝宗时期,宋朝诗歌在历经战火硝烟后迎来一个新的高峰,尤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最为著名,他们亦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陆游作为“中兴四大诗人”的代表,着力创作爱国诗歌,一生留下近万首诗篇,用一根如椽大笔记录了风起云涌的社会大潮,用一颗赤子之心描绘了自我的现实境遇。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他出生第二年即赶上靖康之难,少年时代的他看遍了国家灾难,耳濡目染的都是兵车辚辚,战马萧萧,一颗爱国的种子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陆游的诗大部分是面向现实的,但是又不平淡枯燥。他常能够将事物与心情的特征抓住,用雄健有力的词语将之描绘刻画。陆游诗歌风格悲壮雄浑,慷慨低沉,情感鲜明浓烈,但在一些小诗中也有工于清新的佳作。抗敌复仇一直是陆游诗歌的重要主题。《唐宋诗醇》曾评价:“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荡淋漓。”陆游的眼一直望向遥远的边界,心系黎民苍生,参军作战成为他心之所向。他曾写下“投笔书生古来有,从军乐事世间无”的句子以明心志。自古诗歌偏重书写从军艰苦,但对于陆游来说,能为国效力,杀敌卫民,再苦他也会甘之如饴。他常常为生民奔走呼号,常用诗歌激励着一代仁人志士的心。如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写出了沦陷区人民的辛酸与渴望,一年又一年的等待,眼泪和着血往肚子里吞,只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重回故土。低沉的调子里有一股不甘屈服的韧劲。陆游曾发出慷慨激昂的振臂一呼:“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也曾借一个老兵的口吻说出“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的凄凉现实。
但是困扰他一生的却是满腔热血与报国无门的矛盾,岁月与现实消磨着他火一般的内心,理想犹如绚烂的烟花,终归破灭。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从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到双鬓斑白的垂垂老矣,那份豪情壮志已然被磨灭。“塞上长城”,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又写到诸葛亮,他乃千古奇人,但是却壮志未酬身先死。可是千百年来谁又能与诸葛亮比肩呢?从自信满满,到艰苦跋涉,再到心情寥落、愤愤不平,谁人可知?可是现实的打击再大,他也只是发发牢骚,最终仍然坚定地选择了站在需要他的故土上。他在病重之时仍写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他在临终之际仍不忘告诉儿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杜鹃啼血,声声嘶鸣。
陆游的另外一些作品则充满了淡雅清新的生活乐趣,如《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又如《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在陆游的精神世界中亦有这样一个地方,没有战争的喧嚣,没有家国的仇恨,有的只是一坛醇香的村酿,一张长满皱纹但是却憨态可掬的笑脸。那古朴的村庄似乎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隐藏在一片花红柳绿之中,等待着心灵疲倦的诗人汲取生命的养分。第二首诗则写出了陆游对红尘的厌倦,他醉心于书斋,卧听风雨,闲来挥毫。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处于昂扬状态,这里或许就是陆游精神的港湾吧!
(本文摘自《中国秀·诗词歌赋》)
原标题:家国忧思:陆游与宋诗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