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中国高性能碳纤维闯出一片天(上)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新驱动发展”到“建设科技强国”,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自立自强之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勇攀高峰,上天、入地、下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大国重器……一项项“国内首个”打破国外封锁、夯实自主创新之基,一个个“国际首次”突破科技前沿、彰显中国创新贡献。

如今,这些成果有的仍在开枝散叶,有的早已尘封于世,但那些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创新故事,那些矢志不渝、科技报国的科学家们,以及他们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留下的闪光足迹,必将永远镌刻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中国科学报》开设“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专栏,挖掘中国科学院人的首创故事,致敬先行者,激励后来人,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科学精神,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

洁净的厂房里,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一刻不停地高速运转着。

透明的聚丙烯腈纺丝溶液,穿过有成千上万个微米级小孔的喷丝板,喷出的白丝被数不清的轮子拉扯着向前,穿过蒸汽、蹚过油剂,再穿过烘干机,越扯越细,直到每根丝如羊毛一般。

之后,白丝被运到另一条生产线上,继续被轮子拉扯向前。数百摄氏度的氧化炉,让白丝变得焦黄;上千摄氏度的碳化炉,又让黄丝变得乌黑。千锤百炼后,“人工羊毛”变成了“黑色黄金”,成为航空航天尖端装备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材料——高性能碳纤维。

很少有人知道,这套位于山西太原的生产线之所以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是因为背后有一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山西煤化所”)科研团队的技术支撑,让国产高性能碳纤维走上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路。

在科研人员的印象中,故事要从我国第一条宇航级T300碳纤维生产线的诞生说起。

立下“军令状”

碳纤维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常被用在航空航天飞行器上。飞行器的运动速度高、过载大,对材料强度和变形有严格要求,而商用飞机每减重一公斤,一年就能节约3000美元的燃料,航天飞行器每减重一公斤,就能节约1万美元的燃料。除此之外,它在汽车、发电设备和体育器械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然而,世纪之交,我国尖端领域使用的高性能碳纤维供应一度紧张,价格飞涨。2001年初,年过八旬的两院院士师昌绪呼吁国家大力发展国产高性能碳纤维。很快,我国开始高度重视碳纤维的国产化研究,并启动了“863”计划相关专项。

到2005年前后,形势越发严峻,日本、美国加紧对我国碳纤维技术的封锁和产品的禁运,导致我国高端领域用碳纤维陷入“断粮”境地,不少国家重要尖端装备“无米下炊”。

2005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时任山西煤化所所长孙予罕接到一通电话:“院领导正在宽沟开会,明天下午4点前你务必赶到宽沟,有急事,你一个人来。”

打电话的人是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学术秘书蔡榕。从蔡榕急促的语气里,孙予罕意识到事情的紧迫。第二天一大早,他开车直奔位于北京郊区的宽沟会议中心。当天下午,孙予罕坐进会议室,他的对面坐着多位中国科学院领导。

孙予罕至今记得,他被问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国家急需宇航级T300碳纤维,山西煤化所能不能担起这项任务?”

短短一句提问里包含的信息量极大,孙予罕迟疑了。

“T300”是日本东丽公司研发的碳纤维牌号,“T”代表拉伸强度,后面的数字越大,碳纤维的力学性能指标就越高。横截面1平方毫米的T300碳纤维,可以吊起重约百公斤的物体。这样的性能,让它成为一些重要装备所用复合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山西煤化所在高性能碳纤维研制方面已有30多年的积累,是中国科学院最早研究碳纤维的研究所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里的老一辈科学家在基本无参考资料的情况下,突破系列关键技术,建成我国第一条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氧化碳化中试生产线,并生产出“高强Ⅰ型”碳纤维。这种碳纤维的性能虽远低于T300,却解了当时国家的燃眉之急。

此后,科研人员虽然研制出了T300碳纤维样品,但与进口产品相比,性能差距大、生产工艺和装备控制精度不足、产品性能稳定度差、生产规模小。更严峻的是,国家需求的节点摆在那里——2008年6月30日前必须确保产出能满足应用需求的宇航级T300碳纤维,而2005年时,大家连“宇航级”包含哪些性能指标都不是十分清楚。

看到孙予罕迟疑,院领导承诺会全力协调院内外相关力量给予协助。

孙予罕点点头:“好,我们干。”

当晚,孙予罕赶回太原,召集研究所领导班子成员和高性能碳纤维研发的业务骨干开会。

会上,碳纤维技术带头人、山西煤化所研究员吕春祥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压力。当时,他正带领团队开展碳纤维的基础研究工作。他知道,这项新任务与他们日常的科研节奏截然不同,将带来不同寻常的新挑战。

“当时我们的T300碳纤维处于有成果没技术、有技术没产品的状态,制备几根丝没问题,但是要批量生产,还要满足极其苛刻的指标要求,很难。”吕春祥回忆。

有关资料表明,日本东丽公司从研制出共聚聚丙烯腈原丝到生产出T300大约用了五年时间,改进、完善和提高质量大约用了十年时间。但是,留给中国科学家的时间只有三年。

挑战来临,现实没有给他们留任何退路。吕春祥把心一横:“‘干了,不行’总比‘不干,不行’强。”(记者倪思洁)

原标题:他们为中国高性能碳纤维闯出一片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