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湘西、甘肃张掖两处地质公园正式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称号。至此,我国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升至41处,超过全球161处的四分之一,居世界首位。
地质公园概念的提出旨在保护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资源,这些地区拥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地质景观和地质建造,是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见证。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地质公园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保护地质遗迹及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地质科学的专业讲解,可以促进科普教育和研学旅游的开展,使游客在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加深对地球演化的认识,唤起保护地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鸣和行动。
我国地域辽阔,各类地质资源非常丰富,类型多样、规模庞大,在世界地质公园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意义,使我国成为世界地质公园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我国的地质公园也是最早作为旅游资源被加以保护和认识,推荐进入世界遗产,并推动一些旅游目的地逐渐成长和壮大起来,如敦煌、五大连池、泰山、嵩山、黄山、张家界、庐山等世界地质公园,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大批地学专家在考察武陵源风景区后认为,武陵源峰林地质地貌景观独特优美,提出了建立“武陵源国家地质公园”的构想,在国际国内形成广泛影响。这为张家界走出大山、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凝聚着一大批热爱祖国、具有奉献精神、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地学工作者的贡献。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武陵山脉腹地,该地区拥有160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代表特殊地质时代所经历的多期次地质构造演化的典型地区,加上这一带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近年来,国家在促进大武陵山区脱贫攻坚方面开展了许多扎实的工作。在获得世界地质公园的招牌后,可望通过整合各方面资源,使湘西富有地质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得到长足发展。
张掖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丝绸之路重镇,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这次入选的张掖世界地质公园,除了具有很高的地质遗迹科学价值外,最显著的特征是色彩斑斓的地貌景观和“宫殿式”的丹霞地貌,其震撼而直观的游赏价值是开展研学旅游的重要契机。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推进,在文化和旅游产业良好发展的基础上,张掖市正向着集自然和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目的地发展。
借助世界地质公园评价体系,我国陆续建立了国家和省级地质公园保护体系。2018年,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地质公园的指导工作明确为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归属,从而可以与其他各类自然保护地建立有机统一的保护地体系。截至今年3月,全国已正式命名国家地质公园220处,批准建立省级地质公园300余处,全国的地质公园保护分级网络已经初步建成,这为基于各地地质公园资源、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地学旅游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客观上看,作为一项正在发展的地质遗迹保护类型和研学旅游拓展的方向,在地质遗迹保护与旅游功能有机结合方面还有许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需要开展。比如,各地质公园根据要求设立了地质展示馆,但部分地质公园的展示标本和内容出现雷同的情况,需要在特色下功夫。此外,地质公园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极具发展潜力,但目前与市场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以上都说明,面对游客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地质公园在保护和利用方面还需要科学规划。
实践证明,科普旅游是保护地质遗迹的有效方式。通过科学开展科普旅游活动,可以引导全社会关注地质公园发展,保护和利用地质遗迹资源,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为更好开展科普旅游,必须加强导游和讲解等环节的管理和提升,让地质公园的讲解既突出自然景观的人文性,又符合地质研究的科学性。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在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与知识普及、展示国家形象与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明显的综合效益,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
随着大众对地质公园关注度的增加,发展科普旅游成为地质公园的一种资源利用方式。各地需要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加强导游培训,在推动地质知识普及、提升地质公园景区品位等方面不断做出努力。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