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莲:考古绘图师 画好文物“标准照”

江苏省常州市考古研究所考古绘图师汪莲正聚精会神地观察着一枚石器残件,并拿起了直尺仔细测量其尺寸。随后,她调亮台灯灯光,开始用铅笔熟练地在坐标纸上按比例绘制器物外框、纹饰,很快就完成了一张简洁明了的底稿。这一步骤结束后,她还需要再细细地上一次墨线,这枚常州新石器时代“远古来客”的“标准照”才算绘制完成。

何为考古绘图

出生于1989年的汪莲,2012年开始在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考古科任职,2021年成为常州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绘图师,擅长的是田野考古手绘。

“考古工地上出土的器物,都是没有生命的,不会开口说自己的故事,而考古绘图就像给它们‘上户口’一样,通过绘画再配上文字资料、照片,就能让其‘开口说话’。”汪莲觉得,绘图是考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考古工作的基础部分,也是考古成果的直接体现。

“一套完备的考古记录,一般由文字、图形和影像三部分组成。虽然文字已对考古发掘工作中的种种作客观详实记录,却少了些视觉上的直观感,还需图文并茂的多种方式记录,才算是完全做好了记录工作。”汪莲介绍,目前的考古绘图,主要包括遗址绘图和遗物绘图两个方面。她认为,考古绘图是运用制图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记录说明的田野考古技术,基本原则是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兼具视觉上的美观和协调。

摸透常州文物的“脾性”

一件文物的出土和“重生”,往往不是大家在博物馆展柜中看到的那么简单,在经过大量精心准备的考古调查、发掘后,出土的器物还要经历整理、拼对、修复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旅途,接下来才会被摆放到绘图桌上。

汪莲说,考古绘图画到现在,她仍然觉得自己是“萌新”。“在考古研究所,我是在多位老师和前辈的指引下,才逐渐能够触摸到常州文物的‘脾性’。只有了解,才能画好。”

绘制一件器物时,首先需要在头脑中对它的轮廓有整体的认识,把握其基本形制,突出其典型特征、深化其细节描述。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却是最难的“基本功”。汪莲说,她在画之前,往往要翻阅相关的考古简报,搜索同类器物的绘图,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渐渐地,脑海里开始有器物的形象后,她才会动手。

“平面图、剖面图、立体的、侧面的……最终呈现的器物图,既要能反映器物整体的形制,又要能体现器物的细节和特征,要让人一目了然,才能成为详实的考古资料。”汪莲说,测量器物有时是一个细致且专业的过程,使用的工具也是复杂多样的。一般的器物测量方法有直角坐标法绘图、轴对称法、描绘法和正投影法等,“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器物的绘制,我会多问几个‘哪些适合哪些不适合’”。

记录常州历史的“掘径”

“不同朝代的器物,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每一个考古绘图文件夹,都记录着我参与过的常州考古项目。”打开汪莲工作电脑里的图库,满满当当的手绘图里,记录着常州历史的“掘径”。

“有时我得站在三脚架旁,有时我得在文物库中,不停地绘图,一站或是一坐一整天,都经历过。”十多年间,资料和手绘几乎已经把汪莲的硬盘给塞满了。她的想法很简单:“我就想,我把图绘好了,让别人能看明白,对得起器物、对得起历史就好。做考古绘图,一定要忠于实物,要细心、耐心,为研究者提供最准确的参考资料。”

原标题:汪莲:考古绘图师 画好文物“标准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