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科学家裴东的核桃情缘(上)

“核桃技术创新要在生产一线找问题、解难题,为农民办实事、解民忧。”这是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裴东工作30多年来始终不变的信条。

裴东,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从事核桃良种培育研究和科技推广工作,足迹踏遍了全国22个省级行政区的所有核桃产区和分布区。她带领核桃产业基础研究团队,在奋力科研攻关的同时,以核桃生态型经济产业发展为目标,以造福基层百姓为己任,将先进种植和管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上,展现了林草科技工作者的担当与作为。

抓住根本,强化核桃基础研究创新

中国林科院的核桃产业基础研究团队,是由奚声珂研究员创建的。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接力,目前团队由裴东带领,现已成为世界最强核桃研究团队之一。团队先后承担了10余项国家级重大项目,针对核桃产业发展瓶颈问题逐一攻关,使我国核桃科研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北方早实核桃16个新品种选育”是奚声珂带领团队于1991年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培育出的早实新品种结果周期大大缩短,3~5年就可实现早实丰产、稳产,选育的早实核桃良种现已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栽品种,近20年已推广种植2000万亩。

裴东表示,核桃早实丰产为林农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但长期种植,其早衰和病害的问题不断显现,而且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不加以解决,林农的前期投入可能就会全部断送。因此,要想实现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研究是根本。

在裴东的带领下,团队创新开展核桃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研究,获得了核桃染色体水平高质量基因组序列图谱,发现两个远缘亚基因组,且组间同源区域基因出现系统性丢失或移除这一重要进化现象。此外,还发现泡核桃自交后代性状显著分离,基因组趋向纯合,诠释了早实核桃产生机制,为育种提供了新策略。经过近30年不懈努力,团队突破核桃远缘杂交不亲和瓶颈,选育出首批高亲和力抗逆杂种砧木良种,有效解决了早实品种早衰和根部病害难题。

此外,团队还创建了核桃等难生根树木扦插繁殖理论和技术体系,首创埋干复幼扦插新技术,在23种难生根树种上均获得80%以上生根率,获得2项发明专利;率先开展了核桃高效优质丰产集成技术研究,在新疆推广应用,种植效果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我国核桃坚果走向世界交易市场;构建了核桃栽培区域化和品质区域化指标体系,研发出核桃生产的首个行业标准综合体,研制出具中国特色的浅山丘陵区果材兼用型栽培模式。

这些核桃科研成果推广面积3115.5万亩,盛果期平均坚果产量由每亩24.9公斤提高到每亩98公斤,产生了显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裴东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团队先后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中国核桃种质资源》等学术专著3部,修订国际核桃新品种DUS测试标准1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5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科学研究要讲传承,尤其是咱们林业。一棵树从苗期长大成材少说也要十几年,选育出一个好品种可能要付出两代科研人的心血,这对我们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在我们这个领域做研究,没有前人的积累,不重视传承是很难出真正的好成果的。”每每谈到裴东自身为我国核桃产业作出的贡献时,她总是先给大家分享前人的贡献,并表示:“我只是在奚声珂老师研究的基础上,带领团队往前走了一小步。”(图片除署名外由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提供)

原标题:首席科学家裴东的核桃情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