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科学家裴东的核桃情缘(下)

服务林农,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在林业行业做研究,只蹲在实验室里是不行的,要走出去,跟农民打成一片。既要把先进的技术理念手把手地传授给他们,也要谦虚地向农民朋友们学习他们的经验智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我们的技术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农民信得过、用得上的真技术。这是裴东研究员长期蹲守在田间地头最大的感悟。

核桃结果周期长、产量低、商品品质差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山区农民,也困扰着科研团队。为了找到核桃良种,找准生产上真正的问题,裴东经常在一个地方一蹲就是大半年。如今,新疆已成为裴东研究员的“半个故乡”。

新疆是我国最重要的核桃商品果产区之一,产量约占全国核桃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主产区核桃种植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然而,近年来核桃焦叶症在南疆主产区大面积发生,中、重度焦叶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每亩数千元。裴东带领团队于2016年至2020年多次赴疆,针对核桃焦叶症开展攻关,系统地跟踪观测与分析,全面了解病症特点、发生规律和危害等级。最终,团队确定了分级诊断方案,实现了室内病征模拟,在此基础上精心制定了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方案,终于解决了这一“卡脖子”难题。

由于贡献突出,裴东获评中国林科院科技扶贫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团队也多次获评科技服务优秀团队。他们的科技成果直接让农民经济收益提高3倍以上,使核桃成为真正的“致富果”。

裴东也成了备受山区农民尊重和欢迎的核桃专家。四川凉山的彝族群众还给她起了一个彝族名字——玛维尔,寓意圣花、索玛花。河北涞水的群众每年都送来他们自产的核桃和地瓜,真诚地表达对裴东的爱戴和感激之情。还有农民量着裴东在泥地里留下的脚印,偷偷给她做了棉鞋。

“这双鞋温暖着我,也时刻提醒着我,农民盼望的是专家可以去他们的核桃园多做一点事情,不要辜负他们的心意。”裴东说。

做强产业,小核桃变身致富“金核桃”

让优良品种和实用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销售端的“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

有一年,云南核桃传统主产区之一云龙县,由于种植管理粗放、销售信息不对称、加工能力不足等原因,核桃出现滞销。云龙县核桃种植面积近130万亩,80%以上的农户都种植核桃,增产不增收将极大挫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听到这一消息后,裴东立刻启程前往,深入云龙县核桃种植主要乡镇了解情况。

根据实地调研,裴东起草了一份关于设立“微型工厂”的调研报告,希望有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在落后山区就近投资建造核桃微型加工厂。一来可以让农民在收获季节相互合作,将自家的核桃进行初加工,改善品相、增加商品价值、提高议价能力;二来微型加工厂的投资成本低,对于农民来说易操作,去除核桃鲜皮将减轻果实三分之二的重量,也可以大大降低集中加工的运输成本,解决农民心坎上的大问题。

在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平石头村,为了让当地丰收的铁核桃卖个好价钱,裴东给京东和洽洽两家公司牵线搭桥,促成两家联手推出“让核桃走出大山——东洽果园”产业扶贫公益项目,打造“东洽果园”旗下的第一款坚果特色产品——平石头村铁核桃,真正让核桃走出了大山。

裴东还作为发起人之一,推动核桃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挂牌成立。这是国家林草局批准成立的林草国家创新联盟中挂牌运行的第一家。她希望借助这一平台,打造产学研一体的核桃产业科技创新合作组织,持续助力林农增收致富,推动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图片除署名外由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提供)

原标题:首席科学家裴东的核桃情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