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经验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千万工程”,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千万工程”深入推进、与时俱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深化了对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城乡融合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典型示范,创造形成并被实践证明了的解决“三农”问题的发展理念、科学方法和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坚持农民主体、农民需要,始终把群众所思所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软硬结合,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稳扎稳打,分阶段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分类明确建设重点,差异化推动建设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等等。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要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着重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乡村振兴已进入新的质量提升阶段,要把促进产业兴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帮助农民持续增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一方面,夯实农业产业基础,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食安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聚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这是我国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重要举措。这些举措将与中央财政对主产区的纵向利益补偿机制构成有机整体,有利于进一步缩小粮食生产区与主销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充分调动主产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另一方面,推动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要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做强做大富民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元化的农产品生产转变。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有效拓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落实产业帮扶措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持续增强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着重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意味着要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的现代化水平。农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方面要加快补齐乡村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短板。强化农村农田水利设施、交通设施、能源设施、供排水设施、环卫设施、信息网络设施等建设,完善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基础设施、养老基础设施和文体娱乐基础设施,为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创造完备的基础设施支撑。另一方面要多措并举增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不断增强乡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县城是联系广大农村最紧密、最直接的空间结构单元,具有满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需求的巨大潜力。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县域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方面要通过夯实县城产业基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和持续增收;另一方面要提高县城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教育、文化、健身、医疗、养老、社保和住房等保障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承载和吸纳能力。目前,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要在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

统筹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动力,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重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把改造传统农村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有机结合起来。将文明村、文化村、民主法治村等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农村农民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平安乡村。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原标题:“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