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修鞋匠现状(身残志坚开办自强服务社)

80后修鞋匠现状?在东台市五烈镇廉贻社区小街西侧有一家名叫“自强服务社”的修鞋店铺,门店虽然不大,但里面的陈设却井然有序,一台手工补鞋机,一台钥匙修配机,一根根悬挂在墙边的裤带,一双双排放整齐的皮鞋,成了店铺的全部“家当”店铺并不起眼,但每天光顾的客人不算少,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总是喜欢把需要修理的鞋子、拉链等物品送到店里但凡店里来了客人,店主人总是满脸笑容,热情招呼店铺主人是坐在轮椅上下肢瘫痪的丁生东,今年51岁谈起开办自强不息服务社的由来,话还得从30多年前说起,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80后修鞋匠现状?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80后修鞋匠现状(身残志坚开办自强服务社)1
80后修鞋匠现状
在东台市五烈镇廉贻社区小街西侧有一家名叫“自强服务社”的修鞋店铺,门店虽然不大,但里面的陈设却井然有序,一台手工补鞋机,一台钥匙修配机,一根根悬挂在墙边的裤带,一双双排放整齐的皮鞋,成了店铺的全部“家当”。店铺并不起眼,但每天光顾的客人不算少,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总是喜欢把需要修理的鞋子、拉链等物品送到店里。但凡店里来了客人,店主人总是满脸笑容,热情招呼。店铺主人是坐在轮椅上下肢瘫痪的丁生东,今年51岁。谈起开办自强不息服务社的由来,话还得从30多年前说起。

辍学后不想拖累家人摆摊修鞋

丁生东出生在五烈镇丁北村七组,4岁那年,患上小儿麻痹症,由于当时家里弟兄多,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缺医少药,造成双下肢肌肉萎缩,落得重度残疾,不能行走。幼小的他只能靠两只手臂爬行。1977年秋季,10岁的他,一直很想去学校读书,父亲满足了他的愿望,每天背送他去村里的小学读书,这一送就是三年。1980年,他的父亲患上癌症,为了治病债台高筑,一年后撒手人寰。读了三年书的丁生东只得辍学在家。

18岁那年,母亲用在外辛苦打工积攒的400多元钱为他购买了一辆手摇残疾专用车,从此,他结束了爬行的历史。有了手摇车,丁生东“行走自如”,非常开心,每天总是寻思着如何帮助家人做事。虽然双下肢残疾,但他不想整天坐在残疾车上成为全家的累赘。于是,他摇动手轮车,四处寻找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先后到乡办福利厂、个体加工厂干手工活,挣一些零花钱帮助贴补家用。

1987年的一天,他随母亲到东台城里玩耍时,偶然在当时的北关桥北侧看到一个与他类似的双下肢残疾的女人坐在手摇车上用补鞋机为过往行人修补鞋子、手提包等物。于是,他心想:人家虽然残疾不能走路,但会修鞋赚钱,自己有一双正常的双手,何不试试?在他的哀求下,母亲只得四处托人,花费75元为他买回一台手工补鞋机。

丁生东每天围着补鞋机自学起补鞋技术,先是把自己家里的破鞋、破包等物拿出来练习修补,并主动帮助左邻右舍修补鞋子,还到临近村组走村串户帮助修理鞋子,偶尔还能获得一些报酬,渐渐他的修鞋手艺有了长进。

1990年春天,在家人的鼓励下,他来到集镇路边摆地摊为过往群众提供修鞋服务。

两次投资失败后收获美满爱情

“刚到集镇时,有些不适应,因为在世人眼中,修鞋属于下九流的活儿。”丁生东说,自己又是一个残疾人,心中不免自卑难过,总是低着头不敢正视顾客。渐渐地请他修鞋补鞋的人不断增加,他靠自己的手艺也获取了一些报酬,让他有了底气,摆脱了顾虑。为减少往返的辛苦,他早出晚归,每天吃的午饭都是早上出发前准备好的稀饭,或家人做的杂粮饼等,就着咸菜,简单充饥,虽然辛苦,他感到非常充实。

靠修鞋补鞋,丁生东有了一点积蓄,也有了更远大的目标。1993年初,他回到家里办起了养鸡场,由于自己行动不便,凡事有求于人,加之资金不足,又缺乏养鸡技术,一年不到,将多年修鞋的积蓄全部亏光;然而不甘屈服的他,又四处举债办起了小型加工厂。可是,这次投资依然未能如愿,厂子倒闭了,让他陷入了负债累累的困境。

绝望中,一位亲友送给他几本中国青年杂志,开导他看看杂志分散注意力。杂志上刊登了全国各地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迹,深深感染了他。后来,他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困境一股脑写成文字,向杂志社主编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和无奈。很快,杂志社给他回了一份较长的信,对于他的过往经历深表同情,对他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示赞赏和鼓励,同时给他分析了多次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建议他脚踏实地,量力而行,多学几门过硬的手艺,自立社会。

这让丁生东想起自己拥有一门修鞋的手艺,1995年春天,他鼓起勇气来到集镇重新摆起了地摊。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到邮局自费订阅了中国青年和中国残疾人杂志,在修鞋闲暇时看看杂志打发时光。一次,他从杂志上看到了征友启事。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通过杂志社征友,先后收到全国各地200多个笔友的来信。大家通过信函相互交流,探讨人生。其中,小他三岁,与他同样下肢残疾不能行走的重庆女孩吴霞,被他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一直与他保持着书信联系。通过三年的书信交往,彼此留有好感,相互产生爱慕之情。1998年秋季,28岁的吴霞在家人的帮助下来到东台五烈镇与31岁的丁生东见面,两人一见钟情,并在当年成婚。次年年底,他们的女儿丁宛莹出生。

女儿丁宛莹的出生,对这对苦命夫妇来说,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他们的爱情有了结晶,担心的是他们双双残疾本来生活就不能完全自理,还要照顾刚出生的小孩,很不方便。于是,丁生东主动请来自己的母亲照料孩子,而妻子吴霞也主动联系自己的母亲从重庆赶来专门照料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起居,直到孩子上了幼儿园。镇民政、残联的有关领导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为他们一家三口办理了低保等手续,为他们减轻生活压力。

免费收带4个残疾徒弟回报社会

由于丁生东头脑活络,在修鞋补鞋过程中,他不断寻求突破单一的修鞋生意模式,不仅自学了修配钥匙,还尝试到盐城招商场购进了门锁、钥匙扣等小件商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1998年初,在镇领导的关心下,廉贻供销社在集镇开发店面房时专门为他安排了一间店铺出租给他使用,给他修鞋、补鞋带来了便利。他给店铺取名“自强服务社”。当年,他投资500多元,到盐城采购了裤带、皮鞋等用品方便客户。修补鞋子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不仅还清了所有外债,手头还有了一些存款,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自从有了相对固定的店铺,丁生东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凡是敬老院的五保老人、社会上的残疾人来店里修理鞋、包或修配钥匙,他分文不收;对家庭有困难或行动不便的也一律免费。后来,通过努力,丁生东拿出一些积蓄在集镇东侧农机站综合大楼下购买了一套30多平方米的店铺,一半作为生活用房,一半作为营业门店。瘦小的丁生东每天坚持拖着残疾的身体拼命地经营着自己的店铺,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收,贴补家用。他的妻子则负责照料孩子的起居和学习。

可喜的是,小婉莹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好、父母残疾而自暴自弃,学习上非常刻苦和努力,加上有较好的嗓音基础和音乐天赋。10岁那年,丁宛莹参加东台市红歌大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精湛的唱功和出色的表现获得东台市“十强”歌手称号。2017年夏季,丁宛莹顺利参加了全国高考,以高分被四川传媒学院录音艺术专业本科班录取。

让丁生东非常感激的是,在修鞋谋生,养家糊口的20多年中,他得到过很多热心人的帮助,至今还有爱心人士时不时帮助他,这些传统美德一直感染着他。为此,他先后免费收带了4个残疾人做徒弟,手把手传授修鞋技术,帮助他们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穿戴越来越讲究,加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光顾丁生东修鞋店的顾客不如以前,生意受到很大影响,但他没有灰心丧气,他把服务对象专注在中、老年客户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延长服务时间,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服务群体。

每当有人关切地问起他:“现在国家有好的帮扶政策,既然你的腿脚很不便,就应该在家里享福,为什么还要修鞋,自讨苦吃?”丁生东总是笑眯眯地回答:“国家政策确实是好,对我们残疾人很关心,基本生活来源有保障,但是我觉得不能整天坐吃等喝,既然自己有修鞋的手艺,我要自食其力,既方便了群众,自己也感觉过得充实和开心。”

丁生东靠自己的努力收获了美满的爱情,拥有了温馨的家庭,还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多年来,丁生东多次被表彰为东台市“自强不息”先进个人、“自强标兵”等,他的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教子有方”家庭等。

张安平 何国庭 记者 宋晓华

,

关键词:
修鞋匠
身残志坚
服务社

原标题:80后修鞋匠现状(身残志坚开办自强服务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