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温度与中国速度

我的家乡在东北石油城大庆。小时候,一到寒暑假,父母就会带着我坐着很慢的绿皮火车去奶奶家。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听着“哐当哐当”的声音,吃着零食,数着车站,听着人们谈天说地、唠着家常,是我对火车的最初印象。

2005年,我考入西南交通大学,没想到上学之路变成了“人在囧途”。从大庆到成都,火车全程60多个小时,而且要在沈阳或者北京转车。当时的车票只能在乘车当地的火车站买,逢年过节,买票成了大难事。在60多个小时的旅途中,从东北到西南,我一路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车厢里,人挤得水泄不通,坐着的、站着的,还有躺在座椅底下的。对面的人讲故事,满车厢的方便面、饭菜味,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

上大学时,有一门课程叫高速铁路概论。那时候,我看着书本上介绍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高速铁路,好不羡慕,当时就想,什么时候我们国家能有自己的高铁?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一道“闪电”驰骋在京津之间,它是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京津城际高铁,代表着一个崭新的高铁时代向我们走来。

2012年研究生毕业,我入职铁三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铁路的勘察设计工作。我出差时第一次乘坐京津城际高铁,进入车厢,这瞧瞧那看看,心里的那种激动难以言表,暗暗下定决心,要为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高铁事业飞速发展,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我国高铁技术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成功范例,并领跑世界。我也先后参与了石济客专、蒙华铁路、济青高铁、京雄高铁等多条铁路的勘察设计,有幸成为中国高铁千万建设者中的一员,也亲身见证着我国便捷、舒适的高铁载着越来越多的旅客驶向远方。

2017年6月26日,我在北京南站的站台上,见证了复兴号动车组的首发。复兴号列车采用正向设计,在它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84%。复兴号列车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进入崭新时代的标志。

近十年来,我国高铁年均投产3500公里,中国高铁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攻克了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截至目前,我国已全面拥有在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地质条件下建造高铁的成套技术,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和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高速铁路网。便捷的高铁网,让早上在北京吃烤鸭,晚上到成都吃火锅成为现实。如今的中国高铁,电子客票、刷脸进站、Wi-Fi覆盖、手机点餐……让人们“乐享其行”。与此同时,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还有很多公益慢火车,它们满载着边远地区人们发家致富的梦想,诉说着不一样的时光故事。

从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到飞驰的复兴号;从屈指可数的铁路线,到日渐织密的高铁网……中国铁路,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标志,既体现着中国速度,更饱含着中国温度。

(作者单位: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原标题:中国温度与中国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