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对。“趁”是一个多音字。杨万里是宋人,我们就用宋代的韵书来探讨这个读音问题。这叫作“以宋证宋”,是学术考据的规范做法,比较靠谱。
宋真宗时期,陈彭年等编撰的《广韵》卷三《上声·二十七铣》曰:“趁,尼展切,践也。”即读niǎn,其义为“践”。又卷四《去声·二十一震》曰:“趁,趁逐。”其上一字“疢”注音为“丑刃切”,此字注音承上而省略。即读chèn,而其义为“逐”。要之,此字读音不同时,意义也不同。如以《广韵》为准,则“趁鱼”之“趁”,乃“逐”而非“践”,只能读chèn,而不应读niǎn。
然而,略晚于《广韵》,宋仁宗时期,丁度等编撰的《集韵》卷六《上声》下《二十七铣》则曰:“趁,蹈也,逐也。”也就是说,如以《集韵》为准,则“趁鱼”之“趁”,既可以读chèn,也可以读niǎn了。
总结一下,在宋代,“趁鱼”之“趁”,从宽说,读chèn读niǎn都可以;从严说,只能读chèn,不能读niǎn。注杨万里此诗的学者以为“当读niǎn,不读chèn”,恰恰说反了。
至于他以“趁”为“赶捕捉”,这个释义却大差不差,只是稍嫌含混了些。
“趁鱼”二字,首见于唐代杜甫《重过何氏》诗五首其二:“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水獭游泳的速度很快,它能追上游鱼,将鱼儿一条条地捉了来,陈列在岸边,然后大快朵颐。因此,古人便讥讽那些喜欢掉书袋的人,称他们罗列典故、堆砌成文的做法为“獭祭鱼”。这是题外话,顺便说一说。
奇怪的是,老杜之“趁鱼”,唐代没什么诗人跟风,倒是宋代诗人特别爱用。例如:
杨亿《春郊即事》诗曰:“远林桑尽蚕成茧,野水萍开獭趁鱼。”
黄庶《游石池潭》诗曰:“几年手板负青山,趁鱼舷声不入耳。”
黄庭坚《寺斋睡起》诗曰:“退食归来北窗梦,一江春月趁鱼船。”
李廌《汝州王学士射弓行》诗曰:“舟人罢唱时弄笛,艇子趁鱼行扣舷。”
邓深《舟中即事》诗三首其三曰:“晒翅鸬鹚映日斜,倒悬群鸭趁鱼虾。”
李石《扇子诗》(【舟同】艚市中渔者渔)曰:“阳坡细草马随鹿,烟水静花鸥趁鱼。”
牟巘《和渔具十绝》其八《帆》曰:“呼风忙趁鱼,一片如掌大。”
汪元量《岁暮过信州灵溪》诗曰:“云低天阔鹰呼隼,水落溪喧獭趁鱼。”
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黄庶诗之“趁鱼舷声不入耳”,李廌诗之“艇子趁鱼行扣舷”等两句,它们提供了一条特别有用的信息——渔夫“趁鱼”时,是要敲打船帮(舷)的!为什么要敲打船帮?应当是为了发出响声,驱赶鱼群朝着渔网张设的方向游。其作用与“鸣榔”差不多。所谓“鸣榔”,就是专门用来敲打发声以驱赶鱼群的木梆子。
由此可见,渔夫“趁鱼”之“趁”,较精确的字义是“驱逐”,与“追随”之“逐”有所区别。
具体到杨万里的这首诗,“也知渔父趁鱼急,翻着春衫不裹头”云云,是说渔父碰上了鱼群,机不可失,乃急忙出船去驱赶它们入网,顾不上以巾裹头,连衣衫也穿反了。
在捕捉细节方面,杨万里是古代诗人中的一流高手。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原标题:《过百家渡四绝句(其一)》[宋]杨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