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运河记忆

古往今来,多少迁客骚人,都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中,既有与运河事务直接相关的管理者,也有研究记载运河变迁的著述者,更多的还是由运河游历各地的旅行者。

南宋大诗人杨万里与大运河缘分颇深,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传说、佳作。

【山水】

杨万里是位大诗人,一生诗作无数。他与运河的情缘之深,并非一首诗、两首诗就能说清。

运河碧波,串联了他的一生。早年赶考,他沿运河而来;为官赴任,他随运河而去;等到卸任,他还是运河行舟,落叶归根。

许多运河城市都留下杨万里的足迹:苏州、无锡、镇江、扬州、淮安、湖州……他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这些地方的山水、风土、人情。

他对江苏丹阳段的运河特别有感情,曾提笔写下了《晓过丹阳县五首》:

鸡犬渔翁共一船,生涯都在篛篷间。

小儿不耐初长日,自织筠篮胜打闲。

 

水从常润路都迷,曲曲长河曲曲堤。

不是两窗供日脚,更无南北与东西。

 

朱檐碧瓦照青澜,洁馆佳亭使往还。

船上高桥三十尺,市人倚折石栏干。

 

风从船里出船前,涨起帘帏紫拂天。

点检风来无处觅,破窗一隙小於钱。

 

朝来稍敢出船门,霜熟依然冷逼人。

刮地风来何处避,可怜岸筱猛回身。

五首小诗,意味隽永。他在这里高歌、怀古,他歌唱生命,也怀思过往。

细细品读,颇值得玩味,一幅极富历史情趣的风情画置于眼前,令人回味无穷。

【泉茶】

在江苏无锡,杨万里同样经历了难忘的日子。

据统计,1179年,杨万里从江苏常州南下归里经过无锡,此间留下8篇(12首)无锡运河行旅诗。

1189年,杨万里从浙江杭州北上又一次经过无锡,此间留下了12篇(22首)无锡运河行旅诗。

无锡惠山有“九龙十三泉”之说,茶文化声名远播。当初,“茶圣”陆羽评定惠山石泉为“天下第二泉”后,无锡泉茶文化便兴盛起来。

一碗茶汤,孕育出集茶诗、茶文、茶画、茶书于一体的茶事大观。

杨万里也留下一首流传至今的诗——《酌惠山泉瀹茶》:

锡作诸峰玉一涓,曲生堪酿茗堪煎。

诗人浪语元无据,却道人间第二泉。

其实,杨万里早前还写过另外一些有关惠山的诗,隔雨相望,情愫顿生。

准拟归时到未迟,归时不到悔来时。

惠山不识空归去,枉与常州作住持。

诗人也是可怜生,不及穿云渡水僧。

不是惠山看不见,只教遥见不教登。

时至今日,无锡惠山的饮茶之风依然兴盛。何不小酌一杯,感受一下诗人的浪漫情怀。

【美味】

行舟运河上,怎么能不尝试一些美味河鲜。

人们老说,诗人偏爱美味。杨万里也不例外。

什么《初食淮白》《白鱼羹戏题》《松江鲈鱼》《垂虹亭观打鱼斫鲙四首》《松江蓴菜》《银鱼》……数不胜数。

以《初食淮白》为例:

淮白须将淮水煮,江南水煮正相违。

霜吹柳叶落都尽,鱼吃雪花方解肥。

醉卧糟丘名不恶,下来盐豉味全非。

饔人且莫供羊酪,更买银刀三尺围。

寥寥数句,就能看出杨万里的确会吃。

所谓“淮白”,就是淮水白鱼,在当时是非常名贵的食材。而且,在当地人的口中,这种鱼一定要吃雪才肥美。

当年苏辙不是说嘛,“鱼跃银刀正出淮”。杨万里详细记载了食用时令、烹调手法,可见运河畔精致的饮食文化。

白鱼好吃,鲈鱼也不错。

鲈出鲈乡芦叶前,垂虹亭上不论钱。

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

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

秋风想见真风味,只是春风已迥然。

松江鲈鱼自西晋张翰以来,成为了著名的文学意象。诗人途经松江鱼肆,对鲈鱼的长度、色彩、体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虽然仅仅是“春风鲈脍”,已足以让人垂涎。

对了,无鳞无刺、无骨无肠的太湖银鱼晒成鱼干也不错。

初疑柘茧雪争鲜,又恐杨花糁作毡。

却是翦银成此叶,如何入口软於绵?

看着杨万里的食谱,你馋了吗?(记者王子扬)

原标题: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运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