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秋天可能是最能让人感受到岁月变幻的季节,自立秋开始,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加快节奏“换装”,一切有条不紊,直至“草木黄落、蛰虫咸俯”,当“水始冰、地始冻”时,冬天也便到来了。
《说文解字》称“秋,禾谷熟也”,可又有典籍记载“秋之为言愁也”,秋天的金黄意味着收获,同时也意味着凋零,秋之斑斓里蕴含着阴阳交替、盛衰转换的道理,这也让秋天比其他季节多了一份神秘感。正是因为这样,古今文人墨客喜欢用文字或绘画记录秋天,让秋意在诗画中升华。
登高望远多感怀
“悲哉,秋之为气也”,先秦辞赋家宋玉的一声叹息为许多后世人心中的秋天定下了基调,“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这样一个季节里,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变化,一种不适应的感觉油然而生,悲从中来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说到古人的悲秋之作,杜甫的《登高》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这首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律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尤其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诗家称“万里,地之远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杜甫写此诗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安史之乱的平息并没有终止他动荡的生活,在疾病缠身、生活困苦之际,他独自登上长江边的高台,感叹此身老矣,眼前波涛万里、奔流如故,逝去的岁月却再也回不来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秋天不仅是萧瑟的,也是宁静、闲适的,甚至是绚丽、丰富的。“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唐代诗人白居易显然不同意宋玉对秋天的看法,他在《秋雨夜眠》一诗中记录了自己闲适的秋日生活。一个凉风习习的秋夜,诗人悠闲自在,吹灯后迟迟才躺下睡觉,听着秋雨声渐渐入眠。第二天是个晴天,但早上有些寒冷,他赖了一会儿床,起来后发现屋外的树叶已被霜打成红色落满了台阶。秋风秋雨仿佛是一道帘幕,帮诗人暂时挡住了世间的繁杂、纷扰,他得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乐享一份悠闲。
在王维的名作《山居秋暝》中,我们看到了秋天宁静、幽美的一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雨、月、松、石等写入诗中,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恬静宜人的秋景图。
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代诗人刘禹锡对秋天偏爱有加,他在《秋词》中说,相较于春天,秋天更胜一筹。“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刘禹锡认为,春天百花盛开的那种热闹和喧嚣虽繁华浓艳,却略显浅薄,倒不如秋天的那份清冷明净令人难以忘怀。秋天有“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景色,更有排于云上的“晴空一鹤”,面对此情此景,应引吭高歌一曲,为这美好的秋景留下一份纪念。
当然,诗的意境并不一定是诗人处境的“倒影”。刘禹锡写这首诗时,正处于逆境中。当时,他由于参与政治革新得罪了权贵,被贬至长安千里之外的湖南,步入人生低谷。面对这样的困境,很多人会一蹶不振,但刘禹锡并未唉声叹气,他在万千秋景中看到了排于云上的鹤,感受到了一股向上的力量,胸中诗情涌动。刘禹锡被称作“诗豪”,他的豪气在这首诗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许多年后,当他重返长安,高声宣布“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想起那只凌云翱翔的鹤。
唐代诗人杜牧有着与刘禹锡类似的看法,他的《山行》一诗大家耳熟能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眼中的秋天,是清新明艳的,他把“霜叶”与“二月花”进行对比,以表达秋色胜春光的想法,真是神来之笔。
有人悲秋,有人喜秋,还有人在秋意中感受到了一份豪壮。“诗鬼”李贺虽然自幼身体不太好,但一直有凌云之志,在他眼里,秋天是壮烈的,尤其是在边地的战场上,与秋色相伴的是鼓角争鸣,这里没有秋高气爽,只有似乎能把城池压垮的黑云。在这肃杀的秋景中,能冲破黑云的只有盔甲映射出的光芒,为了守卫国土,将士们持剑冲锋陷阵,浴血奋战。边塞诗人岑参对塞上之秋的体会更加深刻,“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等景象若不是亲临塞上很难看到,塞上秋色虽美,但战争的残酷和边关将士的艰辛却是诗人不忍目睹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本是“遍插茱萸”的时候,当时的岑参却在行军途中,他只好苦笑称“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想必边塞诗人对秋天的理解,会比其他人更复杂。
秋来风景宜入画
文人喜欢写秋天,画家对秋天也有所偏爱。唐代画家韩滉绘有一幅《丰稔图》,画左部是几棵大树,树叶已凋落几尽,画右部则是耕牛和牧童,牧童手舞足蹈,在庆祝丰收。这幅《丰稔图》没有多少田野的画面,却处处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喜欢画“丰稔”的可不只有韩滉,宋代的李安忠也有一幅同名画作,画上有几株高大的庄稼,庄稼下,几只鹌鹑正在捡拾掉落的谷粒。自古以来,“仓廪实”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谷粒掉落在地上寓意家家户户有余粮,也许这就是古人心中最美的秋色吧。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有一幅《秋林观云图》,在重重叠叠的山间,是潺潺的流水,几树红叶点缀其间,洁白的云飘浮在这高山、流水、红叶之间,轻盈灵动。颇具代入感的是,在这秋景中,有两个手持竹杖的人,一前一后地走着。也许,这浸染秋色的一方天地,正是画家心中的世外桃源。中国近代著名国画家李可染师从齐白石、黄宾虹等名家,他曾于20世纪60年代创作了多幅《万山红遍》。该组画采用大量朱砂渲染山水,红色的山、红色的树、红色的石头,就连白色的墙壁都被染成了淡红色,画面整体营造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诗意。
在每个人心中,秋天都有独特的色彩,在欣赏别人用文字或绘画呈现的秋意后,不妨自己出门走走,去寻找天地间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秋色,毕竟秋天已经来了,稍纵即逝。
原标题:秋意尽在诗画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