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纸,不仅能用于装裱高档书画,印刷、修复书册典籍,还能用于故宫博物院内檐棚壁修复。这种纸从桑树皮转化而来,温润而醇厚,历久而弥新,它就是传承了千年技艺的岳西桑皮纸。
岳西桑皮纸纹理清晰,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性好,墨韵层次鲜明。从剥下桑树皮到做出成品纸,前后需要两个多月时间。
“桑皮纸又称汉皮纸,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文化馆副馆长朱海松说。
58岁的王柏林出生于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桑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家世代以造纸为业,王柏林从小就耳濡目染手工造纸技艺。
“我从小就是对造纸很有兴趣,爷爷捞纸、晒纸,给我一种奇怪的感觉。”王柏林说。
随着现代化机械造纸大规模兴起,加上青壮年纷纷外出求学、务工,手工造纸作坊后继乏力。20世纪90年代初,一度红火的手工造纸遭遇“生死劫”,王柏林抚摸着倾注了心血的桑皮纸,心中五味杂陈。
2002年,北京故宫启动大修工程,修复清代倦勤斋通景画时,专家发现用来托裱的是以桑树皮为原料的特殊纸张。经检测,王柏林手工制作的桑皮纸与故宫倦勤斋通景画托裱纸几乎如出一辙,随后岳西的桑皮纸被分批运往北京。
“得到了北京专家的认可以后,我们信心增加了百倍,就把每一张纸都要做好。”王柏林说。
源于品质优异的桑皮原料、弱碱性山泉水和手工端帘式抄纸法这一古老技艺。2008年6月,岳西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柏林也获批为这个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成为目前国内这一项目仅有的三个代表性传承人之一。2015年年底,岳西桑皮纸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保护桑皮纸制作技艺的过程中,我们成立了桑皮纸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每年挑选相关传承人进行系统培训。目前文化馆存有该技艺的完整信息,包括文字10余万字、图片1500余张、录像3600分钟以上、实物资料80余件。”朱海松说。
匠心不老,手艺传神,素有纸业“活化石”之誉的桑皮纸,与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的强大“非遗方阵”,为中华文化发展、文化传承贡献着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我最大的心愿是周边的年轻人可以多参与我们桑皮纸的制作。每年放暑假,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都来我们这里体验桑皮纸的制作,我们都是亲手慢慢教,希望年轻人都能懂得桑皮纸,能了解桑皮纸,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王柏林说。
原标题:安徽岳西:穿越千年的古法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