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融合带动乡村旅游扶贫

乡村旅游是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通过产业融合,带动结构调整,可实现乡村旅游边际效益提升,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实现产业增值发展,意义重大,功效众多。

一是有利于促进消费升级。简单、初级“农家乐”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需求;体验度、定制化、情感性成为乡村旅游产品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标志。二是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通过横向联合、优化整合,推动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资源、信息、资金等要素之间相互融合,利于实现协同发展、持续发展。三是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与现代农业、地域文化、生态保护、健康养生等相结合,可形成集农业观光、乡村休闲、绿色度假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四是有利于推动智慧发展。智能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增强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与体验性,拓展了乡村旅游体验的深度,也方便了游客,提升了服务效能,催生了线上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

近年来,海南省在依托产业融合、推进乡村旅游扶贫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琼海为代表的全域联动型、以琼中什寒村为代表的整村推进型、以保亭什进村海南布隆赛乡村文化旅游区为代表的三农互动型、以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为代表的景区带动型等典型,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旅游扶贫树立了示范。

但在旅游扶贫中,仍有一些短板需要补齐。例如,资源挖掘力度有待提升,需要对自然景观与文化资源等进行深层次开发;业态融合深度不够,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发展仍不突出;基础整合力度仍需加大,一些乡村旅游扶贫景区、景点仍存在旅游服务中心设施不健全、游客休憩设施较少等问题;综合人才储备不够,乡村旅游经营户受到文化程度、服务意识、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局限,发展潜力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要坚持从产业融合入手,不断强化乡村旅游扶贫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以融合思维制定政策,体现针对性。落实有关土地、税费、行政审批、融资、人才等要素环节上的扶持政策。有效激活农村集体用地、闲置宅基地和农房,优先保障并高效落实乡村旅游建设用地供给,提升土地供给效度。加大乡村旅游企业信贷支持,进一步拓宽乡村旅游融资渠道。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融通、信用担保、融资租赁、项目融资、信托投资等方面服务,依法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发展乡村旅游,享有薪金、租金或股金等长期稳定的收益。

以融合思维分类指导,提升精准性。着眼于综合利用和融合发展,精准分析研判旅游扶贫村的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采取有针对性的旅游扶贫方式。首先,对于旅游发展成熟的乡村,应通过业态融合和产品升级,创造新的模式,积累新的经验,推动示范带动,通过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带动更多人口脱贫;其次,对于旅游基础较好的乡村,要善于因地制宜,发掘优势,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做大市场、做大规模,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带动就业和发展集体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再次,对旅游基础一般的乡村,应通过村容村貌整治,为旅游业发展营造环境,推动特色种植养殖的产业化和农副土特产品的商品化,逐渐带动更多人口脱贫。

以融合思维推进创新,强化特色性。围绕市场需求,注重创意策划,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培育打造一批休闲度假基地、研学旅行基地、健康养老基地、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旅游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一批资源品位高、配套条件好、市场潜力大、组合能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精品旅游项目,努力打造区域差异化、标志性的旅游产品,培育形成旅游产业扶贫发展的新动能。策划丰富多彩的乡村节庆活动,培育一批节事品牌,以农为体,以旅为翼,延长产业链,增强科技链,提升价值链。

以融合思维培养人才,突出实效性。通过帮扶“培训一批、引进一批、交流一批、帮扶一批”等多种方式,加大旅游企业专业人才、经营人才的培育帮扶指导;加大对贫困地区领导干部、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乡村旅游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培训力度;加强对旅游扶贫重点村负责人和当地乡村旅游带头人的培训,提高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积极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利用创客基地平台实现自主创业;建立旅游扶贫咨询专员队伍,为旅游扶贫重点村提供发展咨询、技术指导、项目合作等公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