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香伟:“田专家”的两万步

“田专家”姓田,叫田香伟,也是真正“田里的专家”。

11月,正是播种冬小麦的忙碌时节。作为河南省许昌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许麦系列”育种专家,这些天,田香伟先是在室内把选育出来的试验种挑选好,按照田间布局图排列好,再把它们播种在试验田的2000多个“小方格”里。

于是,新一年的希望就此开启。“田专家”新一季的忙碌也就此开启。

转过年来的小满前后,是田香伟每年“农时表”里第二忙碌的时节——她天天都在小麦试验田里,比性状,选单株,收良种,挑出她这一年最中意的小麦新品系。

试验田100多亩地,分为2000多垄,每垄又分成若干个2米长、0.3米宽的格子,种植有2万多份育种“材料”。她每天都要“巡视”这些小方格。

田香伟走进一格格、一垄垄的试验田,“扒拉”麦子的手像抚着自己孩子的肩,嘴里也开始不停地“碎碎念”:“落黄不错”“这个秆有点儿高了”“硬度还可以”……就像对孩子的叮咛,无比亲切流畅。

这是她与小麦的“交流”。而这样的“交流”时光,田香伟已度过28载。自1995年从农校毕业后,她就加入了许昌“农人”大军,一直从事小麦育种工作。

28年,很长,可对于一个小麦品种的选育来说,并不长。

“种子是小麦的‘芯片’,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一个新品种从做组合、选育、试验到推广,至少需要10个年头。”田香伟说。

小麦传统育种技术,就是品种之间的杂交选优。而要选育出一个好品种,可以说是一场几代人接续奔跑的接力赛,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不仅辛苦,而且不见得就能成功。

多年来,田香伟等许昌专家从国内外搜集了许多优质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不同的配制组合。在一棵小麦成长的230多天里,田香伟几乎天天“泡”在田里。

而在不同的“农时”里,她到田里都带着不同的“任务”——

寒露过后:播种上一季挑选出的良种;

立冬时节:初冬暖阳里,查看出苗率等基本苗情;

冬至过后:天气日趋寒冷,关注小苗冻害情况,适时浇封冻水,帮助麦苗安全越冬;

立春、雨水:麦苗进入返青拔节期,分蘖进入春季高峰期,作返青期调查,到田里查看分蘖情况,调查“最高群体”;

惊蛰、春分:万物萌动,小苗开始拔节而长,小虫、小草都活跃起来,试验田坚持“防虫不防病”原则,适当除虫、除草、追肥;

清明、谷雨:雨水丰沛,麦苗抽穗、扬花,正是做杂交组合的关键时期,挑选良株,选穗整穗,为母本剪颖去雄,用父本捻穗授粉,并一一封好小袋、记录数据;

立夏前后:查看灌浆速度,关注病害情况,记录抗倒性、抗病性等植株长势;

小满过后:开始挑选单株,测小麦的高度,查看穗叶是否协调;

芒种之前:收获的季节到来,用镰割、手拔的方式收获精挑细选的株行和单株;

收获后:进行种子“考试”,挑选饱满度、色泽、品质最佳的良种,进入第二年的培育或评审试验程序……

在田里的时光,她有惊喜,也有失落,但更多的是“用平常心看待”。

“最兴奋的时候,是不是五六月份选单株、挑良种?”我们问田香伟。

她回答:“是每年做‘杂交组合’的时候,因为每一个组合都是一个希望。”

每到4月,田香伟坐在田里的小马扎上给麦穗母本去雄、做“杂交组合”:把麦穗颖壳上部三分之一剪去,然后立即用镊子将小花内的所有雄蕊夹出来,再用挑选出的父本进行捻穗授粉,实现两个不同性状小麦品种的单交或复交。田香伟的速度在同行中是较快的,一天也只能做100多穗,几天内要做1000多个穗并完成组合授粉。这1000多种组合,最后也许只有一两个能成功“过关”,参加升级“考试”,真正是千里挑一。

风吹日晒,田香伟的肤色早已变成了小麦色,她落下了腿疼、腰疼的毛病。她说:“我觉得比坐办公室的工作有意思,看着我做的组合中选出了优良品种,很有成就感;最终能被审定推广,成就感就更强了。”

如今,她主持、参与的选育小麦新品种已有14个通过国家、省审定,其中“许麦318”得到广泛推广,群众公认是一个高产稳产的品种。

“小麦育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粒更好的种子,就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育种人的初心。”她说。

原标题:田香伟:“田专家”的两万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