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沙坪坝区:乡村医生不“赤脚” 技术服务均“在线”

“我们村的陈医生非常敬业!”“离不开王医生哦,这么多年了,都成朋友了!”“我看病都不去镇里了,何医生就能给我很多帮助!”今年4月,重庆市沙坪坝区启动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通过近期回访,村民们不仅对村卫生室全面提档升级赞不绝口,对乡村医生也都竖起大拇指。

走遍田间地头的“陈妈妈”

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凰镇八字桥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陈敬玉,从1990年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30多年来,她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

2019年村医落实离岗政策后,八字桥村一直招聘不到合适的乡村医生,村民们意见很大。凤凰镇卫生院综合考虑,想安排陈敬玉到八字桥村卫生室工作,但八字桥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条件很艰苦。凤凰镇卫生院院长犹豫再三,不知道怎么跟陈敬玉说。陈敬玉听说后,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说:“作为医者,我从事乡村工作多年,有丰富的驻村经验,愿意服从安排,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到八字桥村后,短短数月,陈敬玉的足迹便踏遍了八字桥村的各个角落,村民们看到她都会热情地和她打招呼,村里的孩子们更是亲切地叫她“陈妈妈”。

在村医岗位上工作的四年间,陈敬玉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乡村医生,2021年还被评为重庆市“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

随叫随到的乡村“120”

今年已满64岁的王廷碧,是歌乐山街道金刚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已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她,本可以安享晚年生活,但她说:“村子里老老少少像我的家人一样,他们的健康是我实在割舍不下的牵挂,只要大家还需要我、认可我,我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金刚村常住居民有5700余人,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通常找王医生开几剂药就能好,大家都很信赖这个有口碑、有资历的老医生,亲切地称她为随叫随到的“120”。

作为家庭医生团队长,村里谁住过院,谁得过什么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有高血压、糖尿病,王廷碧都一清二楚,并为每一位村民建立了详细的健康档案,开展家庭医生服务。

王廷碧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同时我也是在苦日子里成长起来的,我知道低收入群体,的疾苦。”工作40多年,她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乡村医生”、“优秀共产党员”。

留守老人的至亲“小儿子”

在沙坪坝区中梁镇永宁寺村,人人都认识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何伟。永宁寺村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较多,其中不少是留守老人,儿女均不在身边。何伟就像他们的“小儿子”一样,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存入每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手机中,只要他们有需要,随时一个电话,何伟就会进家入户,为他们看诊问病、施药治疗,尽己所能守护他们的身体健康。

2022年8月,中梁镇龙泉村发生森林火灾。何伟背上药箱、抡起铁扫把就跟随新发村村委会一起奔赴火灾现场,到场后立即对中暑晕倒的工作人员展开急救,随后又勇猛救火,返程时才在旁人的提醒下发现自己的手臂被烧伤。

为更好地保障村民健康,他日诊夜读、勤奋钻研,力求提高个人医术,先后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主治医师资格,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慢病的康复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他所在的村卫生室是沙坪坝区唯一一个五星级村卫生室,年门诊量达9000余人次,2023年被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评为“重庆市美丽村卫生室”。

村医是村民健康的守护者,长年累月的接触,让他们成为村民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近年来,沙坪坝区精准聚焦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两个问题“靶心”,双管齐下促进乡村医疗提档升级。

今年,全区推进村卫生室“六个统一”标准化建设,落实镇村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改善了村卫生室设施设备和就诊条件;不断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优聘师资“一季一培一练一考”提升基本诊疗水平,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国家认证考试,14名乡村医生中6人已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占比逐年提升。此外,不断完善乡村医生政策保障,坚决落实乡村医生薪酬待遇,及时足额拨付乡村医生基本药物、基本公共卫生、医疗保险等补助,消除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

如今,沙坪坝区14名乡村医生驻守在10个村卫生室,他们扎根基层、默默无闻、执着奉献,用一腔热血,用心用情守牢农村居民的健康。

原标题:重庆沙坪坝区:乡村医生不“赤脚” 技术服务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