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在院士、科技人员、科技新闻工作者推荐候选新闻的基础上,55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于2009年1月18日在京揭晓。
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神舟七号发射成功中国迈出太空行走第一步
北京时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7日16时41分,翟志刚打开舱门,身着国产舱外航天服,进行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并成功取回放置在舱外的试验品。28日17时37分,神舟七号返回舱成功着陆,第三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完成,再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辉煌。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为将来空间站的建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神舟七号还成功开展小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获得重要成果。
2.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项目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八部委联合,上万人参与,产学研用合作,历经5年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下一代互联网,包括中国移动、CERNET2等6个核心网,273个驻地网,覆盖30多个城市,100多万用户。共申请国内专利619项、国外专利5项。在技术上,真实IPv6源地址认证和下一代互联网过渡等为世界首创性成果,并获得2项国际互联网标准,这是我国首次进入国际互联网核心标准制定。同时,推动并形成了中国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群,国产IPv6网络设备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第二。
3.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
北京至天津城际高速铁路8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列车最高运营速度达到每小时350公里,北京到天津直达运行时间在30分钟以内。这是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水平的城际高速铁路。这一铁路建设采用了大量国际领先技术,包括大面积无砟轨道技术、500米钢轨工地焊接工艺等。同时,京津城铁的建成也标志着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国铁路用3年时间跨越了其他国家30年所走过的历程,并一步步逼近和超越了“世界速度”。
4.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
深圳市和《自然》杂志社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自然》在11月6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的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定名“炎黄一号”)。这一长达7页的长篇论文描绘了第一个亚洲人的全基因组图谱,测序数据总量达到1177亿碱基对,基因组平均测序深度达到36倍,有效覆盖率高达99.97%,变异检测精度达99.9%以上。科学家在这一研究中详细比较了中国人与已有数据的白种人基因组在序列和结构上的差异性,新发现了41.7万例独有的遗传多态性位点。这些创新性突破在技术上引领了基因组科学和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物医学的进步。
5.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7月22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取得重要进展——加速器与北京谱仪联合调试对撞成功,并观察到了正负电子对撞产生的物理事例。这标志着BEPCⅡ已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改造后的BEPCⅡ将在世界同类型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BEPCⅡ工程建设大量采用了国际先进的高新技术,其中超导磁铁和低温系统研制更是实现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用户急需的硬X光强度将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进一步发挥对社会开放的大科学平台的作用。
6.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10
11月17日,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行榜的官方网站发布了最新名单。由我国曙光公司研制生产并即将部署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高效能计算机——曙光5000A,以峰值速度230万亿次的成绩再次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10。这一成绩不但代表着中国将拥有除美国本土之外速度最快的计算机,同时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也以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用高性能计算平台。作为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网格超级服务器,曙光5000A可以完成各种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商务计算等。
7.光谱获取率最高望远镜落成
10月16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落成。LAMOST是由国家投资2.35亿元建成的重大科学工程,完全由我国自主创新设计和研制。LAMOST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光学望远镜、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该望远镜单次观测可同时获得3000多条天体光谱的能力,与国际上最多的一次观测600多条天体光谱的系统相比,LAMOST已成为世界上迄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8.自主研制的支线飞机首飞成功
中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翔凤,11月28日在上海首飞成功。这一在我国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飞行,标志着中国飞机正式飞入世界新型民用客机的行列。ARJ21系列飞机完全由中国自主完成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总装,并在总体技术、气动布局、系统综合等方面解决了大量关键技术。目前,ARJ21支线客机的订单已经达到208架,其中美国最大的飞机租赁公司通用电气商业服务公司订购了25架。
9.量子中继器实验被完美实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苑震生、陈宇翱等,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这种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可以被读出并转化为光子纠缠,以进行进一步的传输和量子操作。该实验成果完美实现了远距离量子通信中急需的“量子中继器”,向未来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8月28日出版的《自然》发表了这项重要研究成果,并称赞该工作“扫除了量子通信中的一大绊脚石”。
10.转基因抗虫棉使北方农作物免受虫害
美国《科学》杂志、美国科学促进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一篇发表在9月1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在中国种植含Bt毒素棉花的地区,棉铃虫在多种作物中受到抑制》。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首次在中国介绍中国科学家的成果。论文的5位作者分别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家农业技术发展和服务中心。苏云金杆菌(简称Bt)是一种微生物杀虫剂,经基因工程改造后能表达Bt的棉花被称为Bt棉。他们研究发现,过去10年间,中国北方大规模种植的Bt棉不仅降低了棉花害虫的数量,而且还减少了周边没有进行Bt改良的农作物的虫害。(本文有删减)
原标题:两院院士评选“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