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评选“200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等联合主办,56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投票评选的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昨天在京揭晓。

200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

继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之后,美、日、德、法、英、中等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2月12日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这次公布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更加准确、清晰、完整。对它的初步分析表明,人类基因组由31.647亿个碱基对组成,共有3万至3.5万个基因,比线虫仅多1万个,比果蝇多2万个,远小于原先10万个基因的估计。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基因只占整个基因组的2%。

2.美国科学家研制出单分子晶体管

贝尔实验室用一个单一的有机分子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晶体管,针尖般大小的尺寸上可以容纳1000万个这种晶体管,这种晶体管将导致更小更强芯片的诞生。据《科学》周刊报道,这种晶体管被称为“纳米晶体管”,因为它们的大小接近一纳米。

3.首台可自动运行的DNA计算机问世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在11月22日出版的《自然》周刊上报道说,研究小组精心设计的DNA和酶的混合物使这种新型计算机无须人的干涉即可运行。第一台全自动运行的DNA计算机可极大地提高今后几年DNA的筛选速度。

4.世界首只转基因灵长类动物在美诞生

美国科学家1月11日宣布培育出了世界上首只转基因猴。这是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灵长类动物。以前科学家主要利用老鼠进行转基因实验,但老鼠与人差别较大。此次转基因猴的诞生是生物科学的一次重大突破,将有力推动基因疗法等多方面的研究。此项成果将为人类最终战胜糖尿病、乳腺癌、帕金森病和艾滋病等顽症提供帮助。

5.美新型艾滋病疫苗动物试验取得成效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和埃默里大学的科学家成功开发出了一种“两步走”疫苗体系。在恒河短尾猴身上的试验表明,这种疫苗体系虽然不能防止猴子感染艾滋病病毒,但能让猴子保持健康状态。新的艾滋病疫苗研究成果刊登在3月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周刊上。这种“两步走”的疫苗体系是迄今在猴子身上试验中所取得的最令人振奋的结果。

6.德研制单电子纳米开关

以北威州纳米研究联合会和埃森大学为首的多家德国科研机构,在利用单个电子作为纳米电路开关的研究中取得初步进展。科学家称,这一研究可能为芯片业带来突破。单电子的纳米开关电路有可能成为未来更小、更精确和能耗更低的芯片的基础。

7.科学家发现火星上有水的新证据

美国布朗大学的科学家在7月26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究了正围绕火星飞行的“火星环球勘探者”探测器发回的八千多张高清晰度照片,发现了一种较为光滑的地形。科学家认为,该地形表明,这些区域的土层可能是水渗进多孔的土壤后结冰、凝固形成的,厚度通常为1至10米。据估计,火星上以这种形式存在的冰共有约1.5万至6万立方千米,融化后可以把整个火星表面铺上一层厚度为10至40厘米的水。

8.科学家找到“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的有力证据

日本高能物理科学家利用周长3千米的大型圆形加速器“KEKB”,使电子和负电子进行碰撞,产生了大量的由2个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B介子和反B介子,并且对它们衰变为其他粒子的过程进行了观测。根据2年来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科学家们证实,B介子和反B介子的衰变周期并不相等,而这种差别的概率为99.999%。衰变周期不相等,说明B介子数量最终要比反B介子数量多一些,这充分说明存在着所谓“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也就此进行了观测和研究,发表了与日本方面大致相同的研究结果。

9.日英科学家在激光核聚变研究上获得新进展

日本大阪大学和英国的科学家联合在激光核聚变研究上开发出一种新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只需约过去一半的能源就能引发核聚变反应。科研人员使用激光照射由重氢和碳制成的中空燃料球(直径大约500微米),并对它进行超高密度的压缩,然后使用输出功率为100兆兆瓦的超高强度激光,在万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内把它加热到数百万摄氏度,进而引发核聚变。专家认为,这种方法进一步研究将有可能制造廉价的核聚变反应堆,实用意义很大。

10.美国发射“奥德赛”火星探测器

美国东部时间4月7日11时02分,美国宇航局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了一枚“德尔塔”火箭,携带名为“奥德赛”的火星探测器顺利升空。“奥德赛”火星探测器预计飞行4.6亿公里后,于10月进入火星轨道,然后进行为期两年半的地理勘探。探测器将测绘火星表面的化学成分和矿物质,同时寻找火星表面冰冻水的痕迹。

(本文有删减)

原标题:两院院士评选“200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