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宋健、路甬祥、徐匡迪等568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振邦杯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
200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科学家首次大批量制造反物质并首次观察到反物质原子内部结构
在世界各地9个研究所、39名科学家的通力合作下,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已成功制造出约5万个低能量状态的反氢原子,这是人类首次在受控条件下大批量制造反物质,这对准确比较物质与反物质的差别、解答宇宙构成等问题有重要意义。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朝弄清物质与反物质的差别、进而验证物理学基本理论迈出关键一步。
2.科学家破译老鼠基因组
来自英、美、德等国的上百位科学家12月5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联合宣布他们成功破译了老鼠的基因组。人类与老鼠共享着80%的遗传物质和99%的基因,因此了解老鼠非常有助于了解人类自身。新的基因组草图显示,老鼠的20对染色体上共有约25亿个碱基对,与人类23对染色体上的29亿个碱基对相当接近。DNA链上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空白”片段也非常相似。两个物种的基因数目大约都是3万个,其中绝大部分相同,只有几百个基因是某一物种独有的。
3.科学家观察到引力场中的量子效应
一个国际合作的研究小组在1月1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他们对于地球重力场量子化的观测结果。他们让冷却到非常接近绝对零度的中子在重力场中运动,同时用一个探测器观测中子的下落。结果他们发现,中子的下落过程不是连续的,而是从一个位置“跳”到了另外一个位置,这一过程与理论的预测相符合,从而实际观测到了引力场的量子效应。
4.日美中科学家发现核反应堆中微子消失现象
12月6日,日、美、中三国的科学家同时宣布他们发现了核反应堆中微子消失的现象,这意味着反应堆产生的中微子发生了振荡,变成了另外一种没有被探测到的中微子,从而确认了太阳中微子发生了振荡,并确定中微子振荡的关键参数。这是首次在人工中微子源中发现中微子消失。
5.德科学家实现铷原子气体超流体态与绝缘态可逆转换
德国慕尼黑大学和马普学会量子光学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在激光束构筑的三维能量点阵中,通过改变激光能量,成功地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下铷原子气体的超流体态与绝缘态的可逆转换。这一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并获得高度评价,科学家认为该成果将在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带来重大突破。
6.天文学家发现最远星系团
一个由法国、荷兰、德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位于智利北部巴拉那尔山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利用特大天文望远镜VLT发现了一个远在135亿光年的正在形成的星系团,这是迄今人类发现的最远的星系团。这一发现有助于人类了解星系团以及星系群等宇宙最初大型结构的形成方式。
7.德科学家在纳米层次上实现光能和机械能转换
德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单分子聚合物,在光照条件下可引起其纳米尺度的链式结构长度发生变化,即在纳米层次上实现将光能转化为机械能。科学家认为,这是人类首次在纳米层次上将光能转化成动能,使未来纳米机器找到简便可控的动力成为可能。
8.科学家研究证实遗传信息复制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法国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所科学家与日本同行最新合作研究发现,人类基因组中留有无脊椎动物基因复制的痕迹,这表明人类等复杂动物基因组的某些部分是远古生物遗传信息复制的结果。法国科学家称,这是科学界首次用事实根据证明遗传信息复制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9.美科学家研制出原子级纳米晶体管
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科学家用单个原子或分子装配纳米机器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他们成功地将大小相当于单个分子的原子团结构置于相距仅1纳米的电极之间,由原子团“包裹”的单个过渡族金属原子传送电流,或者使电流中断,这一特性相当于晶体二极管。
10.德科学家使用高频激光打开“细胞之门”
德国科学家找到了一种转基因操作新方法。在实验中,科学家使用高频(脉冲间隔为千万亿分之一秒)、高强度、几近红外的激光脉冲,分别对两种实验动物的卵巢细胞和肾脏细胞进行“连珠炮”式的“轰击”,致使细胞膜上出现了一个孔径极小的孔,顺利地移植入目标物质。在此之后,细胞自身的生长帮助细胞膜上的这个小孔再度“关闭”,使细胞结构恢复正常。
(本文有删减)
原标题:两院院士评选“200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