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十一真句解版
十一真
其一
莲对菊,凤对麟[1]。
浊富对清贫[2]。
渔庄对蠏舍,松盖对花茵[3]。
萝月叟,葛天民[4]。
国宝对家珍[5]。
草迎金埒马,花醉玉楼人[6]。
巢燕三春尝唤友,塞鸿八月始来宾[7]。
古往今来,谁见泰山曾作砺;天长地久,人传沧海几扬尘[8]。
句解
1、莲对菊,凤对麟:平仄上,“莲”“麟”都是平声,“菊”“凤”都是仄声。菊,《广韵》“居六切”,入声。语法上,“莲”“菊”都是花卉名词,“凤”“麟”都是动物名词。
2、浊富对清贫:浊富,指不义而富,与“清贫”相对。清贫,生活清寒贫苦。《文苑英华》引唐姚崇《冰壶诫》“与其浊富,宁比清贫”,意思大概等同《论语》中孔子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平仄上,“浊富”是仄仄,“清贫”是平平。浊,《广韵》“直角切”,入声。语法上,两个词都是偏正结构。
3、渔庄对蠏(xiè)舍,松盖对花茵:渔庄,就是渔村。蠏舍,今本多作“佛舍”,以“蠏舍”为是。蠏,即“蟹”的异体字,亦指渔村、渔家,如宋范成大《倪文举奉常将归东林出示绮川西溪二赋辄赋长句为谢且以赠行》“我亦吴松一钓舟,蟹舍漂摇几风雨”。古代文献中,“渔村”“渔庄”多与“蠏舍”并提,如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迤南则蟹舍渔庄,烟波一碧”等。松盖,指乔松茂密的枝叶,状如伞盖,古人常以此入诗,如唐白居易《香山寺二绝》中的“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花茵,语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花裀”:“学士许慎选,放旷不拘小节,多与亲友结宴于花圃中,未尝具帷幄、设坐具,使仆童辈聚落花铺于座下。慎选曰:‘吾自有花裀,何消坐具?’”唐学士许慎选为人不拘小节,经常与亲友在花圃中宴会,不备坐具,把落花聚在一起当坐垫。他还说:“我自有花裀,何需坐具?”茵,本来指垫子、褥子,又作“裀”,故“花茵”又作“花裀”。平仄上,“渔庄”是平平,“蠏舍”是仄仄;“松盖”是平仄,“花茵”是平平。语法上,两组词语都是定中结构。
4、萝月叟,葛(gě)天民:萝月叟,化自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这首诗描写了傍晚时分,作者从青山走下来,一路月亮相伴相随,偶遇山中田家,相邀入户,绿竹在幽径两旁,青萝轻拂人的衣裳。作者和田家快乐地唱歌喝酒,陶醉中物我两忘。“萝月叟”就是一个陶醉在山林中的老人形象。“葛天民”是指葛天氏之民;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名,一说为远古时期的部落名。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葛天民”与“萝月叟”一样,表达的是隐逸情怀。平仄上,“萝月叟”是平仄仄,“葛天民”是仄平平。语法上,两个词语都是定中结构。
5、国宝对家珍:平仄上,“国宝”是仄仄,“家珍”是平平。国,《广韵》“古或切”,入声。语法上,“国宝”“家珍”都是定中结构。
6、草迎金埒(liè)马,花醉玉楼人:两句都出自唐张子容(一作孟浩然)《长安早春》:“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云静青山树,冰开黑水滨。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鸿渐看无数,莺声听欲频。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金埒,典出《世说新语·汰侈》:“王武子被责,移第北邙下。于时人多地贵,济好马射,买地作埒,编钱匝地竟埒。时人号曰‘金沟(一作“埒”)’。”王济喜欢与人斗富,他喜欢骑马射箭,就买了一块地筑了矮墙当跑马场。这矮墙用铜钱串起来,环绕整个马场。埒,矮墙。花醉玉楼人,原本典出唐白居易《长恨歌》,其中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玉楼,华丽的楼,也用来形容传说中天帝或仙人的居所。人,这里指唐玄宗李隆基。诗人对杨玉环的描写,多与花联系在一起,比如唐李白《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可见,“花醉玉楼人”,把杨玉环比作花,指杨玉环醉倒了唐玄宗,使得他无心政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平仄上,上联是仄平平仄仄,下联是平仄仄平平。语法上,两个句子都是主谓结构,谓语“迎金埒马”“醉玉楼人”都是动宾结构。“醉”在这里是使动用法,可带宾语“玉楼人”。
7、巢燕三春尝唤友,塞鸿八月始来宾:上联的典故出自《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后人将“求其友声”化为“唤友”,比如宋李之仪《踏莎行》有“紫燕衔泥,黄莺唤友”。巢燕,燕子喜欢在人家房檐下筑巢,故谓燕为“巢燕”。三春,即指春天。每个季节包括三个月,春季三个月是农历正月(孟春)、农历二月(仲春)、农历三月(季春)。塞鸿,塞外的鸿雁,塞鸿秋季南来,春季北去,古人把鸿雁到南方过冬视为“作宾”,则其飞回北方就是“归家”。《礼记·月令》有“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其日庚辛。……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八月,指农历的八月,已经是秋天。平仄上,上联是平仄平平平仄仄,下联是仄平仄仄仄平平。八,《广韵》“博拔切”,入声。语法上,两句都是主谓结构。“巢燕”“塞鸿”充当主语。“三春尝唤友”“八月始来宾”是状中结构充当谓语:状语是时间名词“三春”与“八月”、副词“尝”与“始”相对;谓语中心“唤友”“来宾”表面上都是动词和名词的组合,但在结构上不完全对仗,因为“唤友”是动宾结构,“来宾”是连谓结构,前来作宾的意思,“宾”用作动词。
8、古往今来,谁见泰山曾作砺;天长地久,人传沧海几扬尘:上联出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明高启《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歌》诗曰:“人生富贵知几时,泰山作砺徒相期。”意思是,人生富贵没有多少时间,期待泰山变成砺石是徒然的,所以说“古往今来,谁见泰山曾作砺”,没人见过泰山变成砺石。砺,砺石,可作磨刀石和石磨的一种粗石。下联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来,来时亦先闻人马之声,既至,从官当半于方平也。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散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无有也。入拜方平,方平为之起立。……麻姑自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麻姑说已经看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而蓬莱的水又在变浅,少了一半,不知道是不是要变成丘陵陆地呢。方平(即王远)说圣人都在说,海中又在扬起尘土了。平仄上,上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是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语法上,“古往今来”“天长地久”都是并列结构,是整个句子的时间状语。“谁见泰山曾作砺”“人传沧海几扬尘”都是主谓结构:“谁”“人”充当主语,“见泰山曾作砺”“传沧海几扬尘”是动宾结构充当谓语,其宾语“泰山曾作砺”“沧海几扬尘”又是主谓结构。上下联结构复杂而对仗工稳,语义上时间与空间、高山与大海两相对偶,境界阔大,充满邈远的哲思。
其二
兄对弟,吏对民[1]。
父子对君臣[2]。
勾丁对补甲,赴卯对同寅[3]。
折桂客,簪花人[4]。
四皓对三仁[5]。
王乔云外舄,郭泰雨中巾[6]。
人交好友来三益,士有贤妻备五伦[7]。
文教南宣,武帝平蛮开百越;义旗西指,韩侯扶汉卷三秦[8]。
句解
1、兄对弟,吏对民:平仄上,“兄”“民”是平声,“弟”“吏”是仄声。语法上,四个词语都是名词。
2、父子对君臣:“父子”是家庭关系词,“君臣”是国家政府机构里的地位关系词。二者都是古代伦理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论语·颜渊》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孔子认为国家想要管理得好,必须君行君之事,臣行臣之事,父行父之道,子行子之道。平仄上,“父子”是仄仄,“君臣”是平平。语法上,这一组都是并列式名词结构。
3、勾丁对补甲,赴卯对同寅:勾丁,征调到了服役年龄的男子,《明史·志第六十九·刑法一》载“明初法严,县以千数,数传之后,以万计矣。有丁尽户绝,止存军产者,或并无军产,户名未除者,朝廷岁遣御史清军,有缺必补。每当勾丁,逮捕族属、里长,延及他甲,鸡犬为之不宁”。丁,旧时指到了服劳役年龄的人,《隋书·食货志》“男女三岁已下为黄,十岁已下为小,十七已下为中,十八已上为丁”;也指成年男子。补甲,补充兵员,过去常有“挑补甲缺”“顶补甲兵”“补甲缺”的说法。“补”今本多作“甫”,“补”繁体作“補”,当因形近而讹。赴卯,当为去办公、去上班的意思。赴,赶赴,前往,去。卯,地支的第四位,古代用以纪年、月、日、时;可以表时辰,指早晨五时至七时;旧时官署办公从卯时始,故点名称点卯,签到应名为画卯、应卯。同寅,就是同僚,语出《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还常说“寅谊”“寅僚”。寅,地支的第三位,和“卯”一样,古代用以纪年、月、日、时;又为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今北京时间凌晨三点钟至五点钟。平仄上,“勾丁”是平平,“补甲”是仄仄;“赴卯”是仄仄,“同寅”是平平。语法上,“勾丁”“补甲”都是动宾结构。“赴卯”“同寅”这两个词语对仗比较勉强:“赴卯”是动宾结构,“同寅”当属定中结构。
4、折桂客,簪花人:折桂,典故出自《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晋武帝问郤诜:“你认为你自己怎样?”郤诜说自己举贤良对策是天下第一,好比桂树林中的一枝花,昆山的一片玉。后来就以“折桂”谓科举及第。比如《红楼梦》第九回:“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簪花,谓插花于冠,宋代皇帝还将各色花赐予百官佩戴,《宋史·舆服志》载:“簪戴。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太上两宫上寿毕,及圣节、及锡宴、及赐新进士闻喜宴,并如之。”平仄上,“折桂客”是仄仄仄,“簪花人”是平平平。折,《广韵》“旨热切”,入声。语法上,两个词语都与古代的科举取士有关,都是定中结构。
5、四皓(hào)对三仁:四皓,指秦末隐居商山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商山四皓。《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要废长立幼,吕后向张良求计,张良说:“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张良提议让人卑辞厚礼把隐匿在山中的四位老者请来辅助太子。果然刘邦见了此四人,就放弃了废太子的打算。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尚未称此四人为“四皓”,到东汉班固的《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中就有“高帝拨乱诛暴,庶事草创,日不暇给,然犹修祀六国,求聘四皓,过魏则宠无忌之墓,适赵则封乐毅之后”,此当出自西汉扬雄的《解嘲》“蔺生收功于章台,四皓采荣于南山”。三仁,三位仁人,指殷末之微子启、箕子和比干,《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平仄上,“四皓”是仄仄,“三仁”是平平。语法上,“四皓”“三仁”都是定中结构。
6、王乔云外舄(xì),郭泰雨中巾:上联典出《后汉书·方术列传》所载:“王乔者,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诏尚方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王乔有神仙之术,每次他从县里到朝廷,都没有见到他乘车马。皇帝感到非常奇怪,就密令太史探查,发现每次都有两只水鸟(野鸭)从东南方飞来。于是就用罗网捕下来,发现是一只舄,正是四年中所赐的尚书官靴。舄,古代一种以木为复底的鞋,也可以作为鞋的通称。郭泰雨中巾,语出《后汉书·郭太传》:“尝于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郭泰,亦作郭太,字林宗。他有一次外出遇到下雨,头巾的一个角因雨而折起来了。当时的人就故意将头巾的一角折起来,叫作“林宗巾”。平仄上,上联是平平平仄仄,下联是仄仄仄平平。郭,《广韵》“古博切”,入声。语法上,上下联都是定中结构。
7、人交好友来三益,士有贤妻备五伦:三益,《论语·季氏》曰:“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益于人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讲诚信的朋友,见多识广的朋友。孔子认为,和这样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五伦,旧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五种伦理关系,也称五常、人伦。《孟子·滕文公上》载:“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学校的一种重要功能是教人明白人伦关系,让人懂得父子之间必须亲爱,君臣之间有道义,夫妇有差别,长幼有顺序,朋友有诚信。平仄上,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语法上,“人交好友”与“士有贤妻”相对,都是主谓结构;“来三益”与“备五伦”相对,都是动宾结构。
8、文教南宣,武帝平蛮开百越;义旗西指,韩侯扶汉卷三秦:蛮,古代把四方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蛮是我国古代对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百越,我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因部落众多,故总称百越,又叫南越,《通考·舆地考·古南越》“自山岭而南,当唐虞三代为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亦谓之南越”。《史记·孝武本纪》记载了汉武帝平定南越的事情,“其秋,为伐南越,告祷泰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天一三星,为泰一锋,名曰‘灵旗’”。“其年,既灭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于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三秦,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亡以后,项羽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韩侯,指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帮助刘邦出谋划策,带兵平定三秦的过程。刘邦封韩信为大将以后,问他有什么计策。韩信说:“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认为三秦王本是秦将,项羽坑杀投降的秦兵二十多万人,只有他们三王不曾遭患,当地的百姓都对他们怀恨在心。且刘邦深得民心,要是带兵攻打三秦的话,应该易如反掌。“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果然刘邦很快得到了三秦之地,有了打败项羽的根据地。平仄上,上联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是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语法上,“文教南宣”“义旗西指”都是主谓结构;“武帝平蛮开百越”“韩侯扶汉卷三秦”也是主谓结构,谓语由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充当,“平蛮”“开百越”是汉武帝的功业,“扶汉”“卷三秦”是韩信的功绩。
其三
申对午,侃对訚[1]。
阿魏对茵陈[2]。
楚兰对湘芷,碧柳对青筠[3]。
花馥馥,草蓁蓁[4]。
粉颈对朱唇[5]。
曹公奸似鬼,尧帝智如神[6]。
南阮才郎羞北富,东邻丑女效西颦[7]。
色艳北堂,草号忘忧忧甚事;香浓南国,花名含笑笑何人[8]。
句解
1、申对午,侃对訚(yín):申、午,都是十二地支之一,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侃,刚直、和乐。訚,说话和悦而持正不阿。侃、訚,语出《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孔子上朝的时候,和下大夫们说话态度坦诚和悦,和上大夫们说话则显得正直而恭敬。“侃”“訚”都是形容人的态度面貌。平仄上,“申”“訚”读平声,“午”“侃”读仄声。语法上,“申”“午”都是跟历法有关的名词,“侃”“訚”都是形容词。
2、阿魏对茵陈:阿魏,一种有臭气的植物。茵陈,蒿类的一种,有香气,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七:“棘树寒云色,茵陈春藕香。”平仄上,“阿魏”是平仄,“茵陈”是平平。语法上,两个都是植物名词。
3、楚兰对湘芷,碧柳对青筠(yún):楚兰,兰是香草名,古代男女都佩用,以祓除不祥,因盛产于楚地,故名。唐杜牧《将赴湖州留题亭菊》有“陶菊手自种,楚兰心有期”。芷,即白芷,香草名,《楚辞·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筠,竹子。平仄上,“楚兰”是仄平,“湘芷”是平仄;“碧柳”是仄仄,“青筠”是平平。语法上,“楚兰”“湘芷”“碧柳”“青筠”都是定中结构。
4、花馥馥,草蓁蓁(zhēn):馥馥,形容香气浓郁。蓁蓁,草木茂盛貌,《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朱熹注曰“蓁蓁,叶之盛也”。平仄上,“花馥馥”是平仄仄,“草蓁蓁”是仄平平。语法上,两个词语都属于主谓结构,谓语都是形容性的叠音词。
5、粉颈对朱唇:平仄上,“粉颈”是仄仄,“朱唇”是平平。语法上,两个词语都属于定中结构。
6、曹公奸似鬼,尧帝智如神:曹公是指曹操,位至三公,人皆称曹公。人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在《三国演义》里更被塑造成为一个非常奸诈的人物形象。奸似鬼,这是古代俗语里的说法,俗语有“饶你奸似鬼,也吃洗脚水”。尧帝智如神,出自《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尧,传说中古帝陶唐氏之号,是与舜、禹并称的圣王贤君。平仄上,“曹公奸似鬼”是平平平仄仄,“尧帝智如神”是平仄仄平平。语法上,两个句子都是主谓结构,谓语“奸似鬼”“智如神”也都是主谓结构,陈述主语“曹公”“尧帝”的情况或特点。
7、南阮才郎羞北富,东邻丑女效西颦(pín):上联的典故出自《晋书·阮咸传》:“咸字仲容,父熙,武都太守。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当世礼法者讥其所为。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皆锦绮粲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阮籍、阮咸同属竹林七贤,阮籍是阮咸的叔叔,二者并称大小阮。阮籍、阮咸住在道南,其他阮氏成员住在道北,被称为南阮和北阮。南阮贫穷,北阮富裕。七月初七,北阮拿出家里的衣服出来晾晒,都是绫罗绸缎,琳琅满目;阮咸也拿个犊鼻裤挂在竹竿上。别人觉得很奇怪,他就说“我也不能免俗啊,就拿这个晒晒吧”,以示自己并不在意贫富。“羞”在这里是使动用法。阮咸在诸阮晾晒华丽服饰的时候挂出犊鼻裤,对富有阮氏家族成员们也有一层羞辱的含义,故而上联说“羞北富”。下联典出《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西施是越国的美女,她心脏有病,发作时会捧心皱眉,神态很美。她的邻居看了也模仿着做,结果只能增加她的丑陋。后人把这个效颦的人称为东施,这个典故就叫“东施效颦”。颦,皱眉的意思。平仄上,上联是平仄平平平仄仄,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语法上,上下联都是主谓结构:主语“南阮才郎”“东邻丑女”都是定中结构,谓语“羞北富”“效西颦”都是动宾结构。
8、色艳北堂,草号忘忧忧甚事;香浓南国,花名含笑笑何人:宋丁谓《山居》“草解忘忧忧底事,花能含笑笑何人”,正是此联的出处。北堂,根据《汉语大词典》,是古代居室东房的后部,为妇女盥洗之所,《仪礼·士昏礼》“妇洗在北堂”,郑玄注“北堂,房中半以北”,因此用来表示妇女所居之处;后也用来指母亲的居室,《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背,北堂也”。草,指忘忧草,也就是萱草,亦写作“谖草”,古人以为萱草可以使人忘忧,唐李建勋《春日尊前示从事》有“最觉此春无气味,不如庭草解忘忧”。古人称母亲的居室为“萱堂”,因此以“萱”为母亲或母亲居处的代称。含笑,花名,初夏开花,开时如含笑状,有香蕉气味,产地在我国南部,故曰“香浓南国”。平仄上,上联是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下联是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国,《广韵》“古或切”,入声。语法上,“色艳北堂”“香浓南国”,皆为主谓结构;“草号忘忧”对“花名含笑”,也是主谓结构,谓语“号忘忧”“名含笑”是动宾结构,其宾语“忘忧”“含笑”在形式上也还是个动宾结构;“忧甚事”“笑何人”也是动宾结构。有意思的是,“忘忧”和“含笑”串联起前后的词语,形成一种顶真(联珠)的效果,非常巧妙。如果分解为普通的句子,可以表示为:色艳北堂,草号忘忧,忘忧(草)忧甚事;香浓南国,花名含笑,含笑(花)笑何人。此联在音韵、用典、语义、结构、修辞上,都颇见巧思。
原标题:笠翁对韵十一真逐句解释版(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