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笔,勾勒生态和谐新画卷 水利部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水利责任

开栏的话

党的二十大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任务。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为深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充分报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成就,即日起开设“部委之声”专栏,宣传好各部委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工作中的举措与成效。

今年,全国各地治水实践捷报频传:在北京,京杭大运河断流百余年后第二次全线通水,再现“一脉澄碧通南北”的壮美景象;在陕西,汩汩汉江水穿过近百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从此汉江清流润泽秦川大地;在四川,号称“水质监测员”的桃花水母出现于长江泸州段,引来如织游客……

水是生命之本、文明之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稳定的关键资源。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指导下,水利部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

以河湖长制保河湖长治,水域干净起来了

“有一次巡河,遇见两位老人在河边散步。他们问我,咋每天都能在这儿见到你,你也是来这儿遛弯的?”刘春红是北京市望京东湖街道果岭北里的社区书记,也是一名基层河长,巡河是她的日常工作之一。

“我告诉他们,我是巡河员。”刘春红介绍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两位老人听完后竖起大拇指说:“真好,如今有这么干净美丽的河,你们功不可没。”

绿水碧波离不开制度的守护,到2018年底我国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有人守护。水利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省级总河长,省市县乡设立四级河湖长30万名,因地制宜设立村级河湖长(含巡河员、护河员)90万名。

河湖长制的确立只是基础,河湖管理保护工作的落实仍需要各方力量的协同。

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7个流域建立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保护治理管理。

各地探索建立跨界河湖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治理,区域协同渐成常态。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共任命或聘请310余名联合河湖长,覆盖所有省际边界河湖。

省市县三级都设立了河长办,建立完善本辖区内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建立“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机制,推动水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凝聚治水管水合力,实践探索层出不穷,部门协作落地生花。

今年8月,18名即将入学或正在就读的大学生被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骆市镇人民政府聘为“大学生河长”。“企业河长”“记者河长”“民间河长”……“河长制”正走入企业、学校、社区,护河志愿者人数超700万名,社会力量被广泛汇聚。

各地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建立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河湖管理保护格局,形成河湖保护治理的强大合力。实践充分证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完全符合我国国情水情,是我国江河湖泊保护治理领域根本性、开创性的重大政策举措,是一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大制度创新。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河水流动起来了

白洋淀被称为“华北之肾”,由143个大小淀泊和3700多条沟壕构成,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调节气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很难想象,如此重要的湖泊也曾经历过“无水可补”的尴尬境地。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后,白洋淀流域降水量持续偏少,入淀水量严重不足,干旱频发,白洋淀几度干淀。

如今,白洋淀已经复苏。数据不会说谎,从2017年的170平方公里到目前近300平方公里,白洋淀淀区面积在持续扩大,而其中的关键举措便包括生态补水。

2006年年底“引黄济淀”工程首次启动,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输水。2017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过蒲阳河、瀑河等退水闸,持续向白洋淀及上游河流进行生态补水。近年来,白洋淀年均生态补水量超4亿立方米,补水来源主要为黄河水、长江水、当地水库水和再生水。

白洋淀的变化只是华北地区生态补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水利部组织实施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和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2022年补水范围涉及海河流域7个水系的48条(个)河湖,累计生态补水约70亿立方米。

要让水活起来,同样需要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河湖行洪蓄洪能力、地下水水位高度,水利部紧抓重点、精准施策。

累计确定171条跨省重点河湖、546条省内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通过采取江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强化动态监测预警、严格监督考核等措施,抓好生态流量目标落实,2022年全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90%以上。

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规范河湖采砂管理,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强化河湖日常监管和巡查管护。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2022年清理整治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2.9万个,全国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查处河道非法采砂行为5839起。

加快地下水取用水总量和水位双控指标制定,推进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持续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强化地下水监管。2022年,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较2018年减少约40亿立方米,压减地下水超采量达到26.2亿立方米,治理区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原本枯萎干涸的河流、湖泊有了流动的水、干净的水,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提升水资源管理,用水精细起来了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水量调度及信息化中心的大屏幕前,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主任张广明介绍着中心的奥秘:“中心汇集河套灌区总干渠、干渠、分干渠灌溉实时数据及水量调度信息,实现黄河上游水情通报、当日数据交换、用水计划传达,为提高灌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对水资源的精细化管控,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生动实践。将水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中进行考量,着力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水利部努力颇多。

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推进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在规划决策中明确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排查违规取用水问题,结合有关问题线索,建立取用水监管长效机制。

全面推进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整改提升。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截至2023年8月底,全国共核查登记各类取水口592.9万个,涉及取水项目85.34万个。针对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等突出问题,持续推进整改提升。

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和监督检查。组织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考核结果经国务院审定后报中组部,作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持续加强水资源监督管理,以“四不两直”方式定期开展监督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以“一省一单”方式反馈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33%和50%,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000亿立方米以内。节水扩大了发展空间,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水利部表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水利力量。(记者温笑寒)

原标题:以水为笔,勾勒生态和谐新画卷 水利部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水利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