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城:垃圾分类利用让城市更绿色文明

“吃完的大骨头是什么垃圾?”“是其他垃圾。”“那鱼刺、苹果核是什么垃圾?”“是厨余垃圾。”……近日,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千泉街道文博苑社区,伴随着志愿者和小朋友一问一答的互动,邹城市“垃圾分类”卫生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拉开了序幕。

“这个活动太有趣了,我不仅学到了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参与互动问答还获得了小奖品。”参与邹城市“垃圾分类”卫生环保志愿服务活动的小朋友一个个兴致高昂。

“我们的志愿者还通过现场讲解、派发图册等方式,对垃圾分类、文明行为、绿色生活等内容进行深入宣传,确保志愿者活动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邹城市市容环境维护中心工作人员郑博文说。

邹城市坚持将垃圾分类这件民生“小事”,作为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市民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和准确度,宣传倡导绿色低碳、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让城市更加文明和谐。近年来,邹城市通过加大宣传、开展志愿服务、强化巡查督导、完善设施配备等措施,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配备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100余套,建设农村资源化利用站30座,不断增强群众垃圾分类意识,完善垃圾分类设施。

现在,分类垃圾桶遍布邹城市大街小巷,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提升。邹城市将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在做好“上游”垃圾分类收集的同时,不断加强“下游”垃圾处理。

在邹城市太平镇的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站内,一台生活垃圾微生物处理器,将粉碎、脱水后的果皮、青菜叶等有机垃圾,通过传送带被运到机器内,再经过两次高温耗氧发酵,产出有机肥。

“仅太平镇这一座利用站,每天就能处理有机垃圾近2吨,有机肥的转化率为20%至25%,产出的有机肥富含有机质,氮磷钾含量都比较高,主要用于园林绿化。”邹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农村环卫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杨帅介绍说,目前邹城市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站镇域全覆盖,一部分“可腐烂”垃圾直接进入资源化利用站变为有机肥,对“不可腐烂”垃圾实行二次分拣,不可回收的其他垃圾进行焚烧发电,真正实现垃圾变废为宝。

此外,为提升垃圾分类效率,邹城市积极推进“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即群众通过网络或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手段实行网上预约,由回收运营公司上门分类回收垃圾,进一步强化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便捷性与高效性。同时,不断深化“两网融合”体系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和可再生资源回收相关设施、场所共享共用,提升资源回收再利用率。

邹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环维中心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充分发挥行业监管职能,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标准机制,构建管理平台,督导相关单位和镇街完善设施配套,合理利用垃圾分类主题公园、焚烧发电厂等有效载体,大力宣传普及相关业务知识,保证垃圾分类顺利推行,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原标题:山东邹城:垃圾分类利用让城市更绿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