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字纸:一个在现代社会应该倡导的文化传统

敬惜字纸是中国文化传统之一,表达了古人对文化与文字的尊重。著名学者白化文说:“敬惜字纸实为中国独有的优良民俗。”敬惜字纸的风俗宋元以来就已流行,凡崇文尚学之所,多建有敬惜字纸的专门设施,如敬字亭、圣迹亭、惜字塔、惜字宫、惜字亭、惜字炉、文峰塔、字库塔等。

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何谓敬惜字纸呢?从字面来讲,就是对字、纸的敬重爱惜。

首先来谈字。在中国上古的文化传说里,“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字”在中国文化语境里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正如伏羲始作八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象形取意的文字最初也是为了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中华先民如此强调文字的来源,使其甚至成为文化中国的信仰对象。清代徐谦编纂的《桂杏联芳谱·敬字说》这样评价“字”的神奇高妙:“盖字之有功于世也伟矣。昔仓颉造字,泄天地之机,开万物之智,发圣贤之秘,续道德之传,记古今之治乱,著人物之贤奸。若天下无字,万古如长夜。”

其次再谈纸。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而文字的载体——纸张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除了晒书这种至今可见的文化活动外,古代文人还有祭书神、拜经典之举。鲁迅即撰有《祭书神文》,可见此一雅事的流风遗韵。当然,纸张是中国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之一,本身也是具有技术含量的发明创造,精美的纸张甚至可以成为艺术品。而在古代中国,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纸张还属于生活珍稀品、奢侈品,从节约、经济的角度来讲,敬惜字纸也是势所必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敬惜字纸理念扎根中华大地,产生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内涵。事实上,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还与惜谷、尊师联系在一起。清代慈善家余治曾说:“天地生成,必资教养。字者教之源,谷者养之源,教养之源即生成之本。父以生我,非谷无以为养;师以成我,非字无以为教,故字与谷其功等于父师。”(《双惜会小引》)意思是说,字构成了教化的基础,而谷是民生的保障,将敬惜字纸与敬惜谷物、尊亲敬师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传统中国,敬惜字纸不仅是一种风俗信仰、文化传统,更形成了一种行业传统。许地山创作的新式小说《春桃》就记载了春桃这样一位在北平穿街走巷,以捡纸为生的独立女性。汪曾祺则创作有《收字纸的老人》,故事的主人翁老白以收字纸为生,过着一种“门外长流水, 日长如小年”的生活,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源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岁月静好。

敬惜字纸广受古代文人士子的推崇。由于科举制度兴起,科举入仕成为古代士人立身的正途。敬惜字纸与文昌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更加促进了敬惜字纸的传播与普及。在民俗传统中,文昌帝君主文运、掌禄籍,被认为是科举士子的保护神,于是各地纷纷建立文昌阁、文昌塔。而以文昌帝君惜字为主题的善书宝卷亦大量产生并广泛流传,比如《文昌帝君劝敬字纸文》《文昌帝君惜字功罪律》等。

影响所及,敬惜字纸甚至构成了我国古代官方教化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少地方官府甚至制定惜字章程,成立“惜字局”,以助大众教化。在一些书院,敬惜字纸成为日常必修课程。而由当地士绅倡办的“惜字会”“惜字社”“敬字社”“字纸会”等,更是常见。清代李毓秀所著的《弟子规》 提出“字不敬,心先病”。康熙、雍正等帝王,也常以敬惜字纸训诫皇子臣工。可见,敬惜字纸作为一种人格修养,业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台湾地区迄今仍有敬惜字纸遗迹留存,位于台湾桃园的龙潭圣迹亭尤负盛名。龙潭圣迹亭是台湾面积最大、规划最完整的惜字亭。古朴典雅的龙潭圣迹亭,默默无言地见证着台湾宝岛与祖国大陆同体相连的文化血脉。不仅如此,敬惜字纸文化还传入了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地。

辐射至今的文化内涵

敬惜字纸文化传统具有广泛而悠久的影响,可谓我国极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事实上,即使在古代中国,敬惜字纸也并非仅仅为了节约惜福,还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意蕴。那么,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敬惜字纸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这是一个亟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首先,敬惜字纸具有守护文明、传承文明的功能。古典中国素以尚文闻名于世,尤其强调人文化成。而文字,确实是人文之所系。清初学人彭绍升曾作《惜字会引》,称“字”为天之心、地之道,具有正德达情的功效。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曾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文字是一个时代的命脉,保护文字,便是保护了一个时代的文明。中国古人对于字纸的敬惜,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比如,闻名于世的敦煌遗书能够被保存至今,在很大程度上就与敬惜字纸文化传统密切关联。

其次,敬惜字纸与现代中国弘扬文化自觉密切关联。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反思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的关系问题时回忆说:“童年时我看到过我祖母把每一张有字的纸都要拾起来,聚在炉子里焚烧,并教育我们说要‘敬惜字纸’。我长大了一些,还笑老祖母真是个老迷信。我长到了老祖母的年纪时,才明白‘敬惜字纸’的文化意义。”费孝通自幼受到良好家教,他所提倡的文化自觉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敬惜字纸传统的影响,甚至说是以敬惜字纸躬身实践的文化自觉。

同时,敬惜字纸这一文化传统经过合情合理的继承,能够培育出切合时代所需的文化自觉精神。冀教版四年级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乔传藻的散文《字的敬畏》,便是在教育系统中的一种探索与实践。这意味着,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敬惜字纸可以成为一种现代意义的教育内容,走进现代课堂,为塑造良好的学风、文风提供来自传统的力量。

再次,敬惜字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社会实践意义,可以为书香中国、学习型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价值体验。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社会日常文化生活的基本载体,在现代社会也依然广受欢迎。需要指出的是,敬惜字纸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健康的网络伦理。在信息化的今天,敬惜字纸的内在精神显得尤其重要。清代画家曾衍东曾画有一幅“敬惜字纸”的条屏,上方题诗云:“惜字当从敬字生,敬心不笃惜难成。可知因敬方成惜,岂是寻常爱惜情。”可见,践行敬惜字纸不能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而是要特别注重其内在包含的敬惜之情。不要乱涂乱画,下笔要慎重,网络发言要有责任意识等,这些都属于敬惜字纸精神的应有之义。

最后,雅俗共赏的敬惜字纸本身就蕴含着文明的因素,具有普遍性的人文修养意义,因此可以创造性地转化成为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敬惜字纸常与耕读传家、留余惜福等密切关联,共同形成我国颇有影响的社会风俗习惯。早在北宋时期,范仲淹在家训中就倡导:“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清代金缨编著的《格言联璧》则总结道,“只字必惜,贵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谨,福之基也;微命必护,寿之本也”。富贵,不是穷奢极欲,也不是一掷千金。正如《文昌帝君惜字功罪律》所讲,“敬字为集福之基,残字乃招殃之渐”。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敬惜字纸还可以在群体性实践中培养人们的社会公德,这是“中华文化,世界共享”的关键所在。从个体修养来讲,敬惜字纸要从小事做起,于细微处见精神。敬惜字纸深层次地体现了中华文明强调心性修养的精神特征,蕴含着崇尚文明、热爱学习、勤俭节约、诚敬惜福、克己慎行、严格自律等精神,这些精神在当下乃至未来都不会过时。

总之,作为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敬惜字纸文化现象体现了多重文化元素的融合共生,是中国古代社会崇尚和尊重文化的民俗表现。整体来说,在历史上,敬惜字纸庇佑了中华文明,也滋养了中国人民。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敬惜字纸依然是富有生命力的精神存在,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也具有文化自觉的意义,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积极、健康、优雅的时代风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积极力量。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原标题:敬惜字纸:一个在现代社会应该倡导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