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过九旬的老爷爷
脑海中有一个由想象力编织成的奇妙世界
作为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
果树古生态环境学研究员的刘兴诗
出版过400多部科普科幻作品
被誉为“中国科幻小说鼻祖之一”
“科幻就是从现实出发,以科学为基础,去幻想未来”
刘兴诗的科幻作品及观念,都带着“言在天外,意在人间”的烙印。他坚信“幻想从现实起飞”。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刘兴诗早期的科幻作品中,许多当时天方夜谭般的奇思妙想,在今天都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现实。
他在广西进行野外地质测量时,看到地下河便思考能否用这些水动力资源发电,创作了《地下水电站》;在田野调查时,发现村民就医困难,幻想出远程诊疗,写出了《乡村医生》;聚焦铁路运输压力,幻想开通海底隧道,创作出了《蓝色列车》;在内蒙古发现当地牧民转场放牧很麻烦,便幻想出可以活动的房屋用汽车拖着跑,写下了《游牧城》……
“科幻不是玄幻,先有科学,再有幻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刘兴诗读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时,书中一句话引起了他的思考——“在英格兰西北部一个湖底的泥灰层中挖出了8只独木舟,它们的式样和大小与在美洲使用的没什么不同”,那么为什么四五千年前美洲样式的独木舟会出现在英格兰?根据他对考古学和地质学研究的认知,刘兴诗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成为了科幻小说《美洲来的哥伦布》的灵感起源。
前期资料准备和考察花了约二十年,其间,刘兴诗参阅了大量资料和图片,在确证科学原理后,最终写作只花了十余天。《美洲来的哥伦布》自1979年出版至今,依然不断再版。
刘兴诗表示,自己在北京大学上学时学到的物理学、动物学、气象学等知识,在后来的创作生涯中,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科幻创作从学术中来、从生活中来、从人民中来”
对科学的无限追求,对生活的热爱憧憬,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是刘兴诗永葆创作青春的根源。被问及最喜欢的作品是哪部,刘兴诗表示,是饱含着对广西群众浓浓深情的《海眼》。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先后两次在广西西部的瑶山中勘察地下水源,地下水虽丰富,但受限于当时技术条件,没法将地下水引上来。他便以此为题材写成了《海眼》。文中地质队员找到了巨大的地下洪流,并在洞中建成梯级水坝,建立了发电厂,还开发了地下恒温游泳池、鱼种繁殖场等产业。
六十多年来,刘兴诗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秉持为国计民生有启发的创作理念,笔耕不辍。他的多部作品被改编为故事片、动画片、舞台剧,让科幻文学作品以视觉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此外,他还投身少儿科普事业,创作了《我的朋友小海豚》《辛伯达太空浪游记》《修改历史的孩子》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他创作的儿童文学曾获得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其中,《讲给孩子的中国大自然》获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他亲历了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
也是中国科幻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
他与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等同仁一道
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壮大作出巨大贡献
未来,中国科幻将如何发展
让我们与刘兴诗老人一道
拭目以待
记者刘坤 报道员杨铠乐
原标题:刘兴诗:笔耕六十载,用科学诠释科幻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