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的心情也像跌入谷底。”进入秋天,不少网友的心境也起了变化,“我好像得了‘悲秋综合征’”“看谁都不顺眼,总爱在生活中挑毛病”……
连日来,“医生提醒警惕‘悲秋综合征’”相关话题,引发网友共鸣。“悲秋综合征”是病吗?秋天该如何克服低落情绪?
10月17日,杭州市民张蕾在社交平台看到“悲秋综合征”,她跟了条评论——“精神消沉、带倦乏力、频繁出现烦躁情绪,都中了。”
现在,网友将此类季节性情绪总结为“悲秋综合征”,这种症状到底影响几何?潮新闻专访了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浙大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陈炜。
陈炜介绍,医学上并没有“悲秋综合征”这一说法。但是,秋天天气转凉,和夏天相比,会增加抑郁的可能性。随着季节交替,体内激素发生变化,敏感人群确实容易在此情况下发生轻度抑郁或焦虑。
“如果情绪低落是短暂的,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运动,中午多晒太阳来调节情绪。如果低落情绪超过两周,甚至有轻生类消极想法,建议到医院就诊,或许是得了抑郁症。”
陈炜强调,秋季来精神科病人门诊量确实会有所增加,但季节性抑郁的病人数量总体并不多。来就诊“悲秋综合征”的人群,大多数属于大脑神经递质对变化比较敏感,由此产生“情绪病”。
类似的“情绪病”,近期也在校园里蔓延。
10月17日上午,杭州一所高中的心理教师王敏(化名)向潮新闻记者表示,“近期,来找我咨询心理问题的学生明显多了起来。”
最近,每逢下课或者午休期间,不时有学生来找王敏进行心理疏导,大多数学生遇到焦虑、失眠等问题。其中,高三年级的学生占比较多。临近高考,有些学生担心自己考不好,过度焦虑,也有部分学生陷入家庭问题或者情感问题的漩涡中,导致情绪控制失衡。
在王敏看来,正值夏秋季节交替,人的情绪波动比以往更普遍、更激烈一些,大家对“悲秋”感受也更强烈。
“悲秋综合征”,对更多人来说,是一种带文学色调的自我调侃。类似的还有“发朋友圈困难征”“过度换气综合征”等。网友通过自嘲、自我取悦等方式,调剂生活。
也正因此,网上有了一个特别外号——“脆皮青年”,是对脆弱易感年轻人的总称。业内人士认为,“悲秋综合征”也是他们的其中一种秋季反应,本质是他们陷入健康焦虑。在舆论中,网友们容易根据症状对号入座,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陷入自我怀疑、担忧。
生活调侃之外,千万也别被舆论带偏。秋季有人因看到落叶纷飞而悲秋,也有人在秋高气爽的天气感到愉快。自然万物,换个角度欣赏,或许“悲秋综合征”也能随风而解。
原标题:“悲秋综合征”,医学上真有这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