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6303字,“文章太长,观点太多”。
这是智远的第075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几乎我们所有所学的知识
一开始都来源于“归纳法”。
在前些天听课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讲到了一个词叫做“归纳法”和“演绎法”,智远想到了一些应用场景,想在这里和你进行分享。
归纳法应该属于感性思维,而演绎法是一种理性思维。
演绎法是借助于理性进行推论的最主要逻辑方式,它有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从已有的思维模型当中去找模型(方法论),也可以理解为创新“模型”(方法论)。
就是从已经知道的假设当中,推断出新的假设。
归纳法的问题是:某件事情的推断,即使前提正确,也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正确。
演绎法则不同:如果前提是正确的,那么结论一定会是正确的。
我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昨天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今天的太阳从东方升起,那么明天太阳也会从东方升起。
以上的推理,我们其实就是使用了传统的求同归纳法,再次强调归纳推理是我们认识所有事情的基础。
但是归纳就有一个BUG,你不能保证前提一定正确,你能确定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一定的么?它会不会出现新的例子,如果出现,就会打破所有之前的认知。
当然这种归类法场景,我们也在工作中经常遇见,在个别案例经过自己的方法论做成功之后,比如创业,多数人会认为这件事情他成功了,下次按照同样的方法一定就可以成功。
那么现实中,会是这样么?答案是未必,因为随着行业变化,市场结构的变化,供给变化,你也不一定能够确定曾经用过的方法论采用归类法一定就能成功,只能作为参考的依据。
相反,而成功的事情,多半的几率前提都是保证通过演绎法的方式不断的去推演出来的。
01.“归类法”的逻辑三角工具。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多半会用到这两种法则,而归纳法最为常见,从场景式桌面整理的归纳,家里物资的归纳,到知识体系方法论的规划等。
而演绎法则会用在较多大型企业去做战略的时候,通过推演,分析等一系列手段进行。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什么是归类法:
找到一个事物的内外或者表面的现象,和其中某些通用的规律,并经他们归类到一起。
归类法也叫做类比法,从“一类客体的知识”通过比较“向另一类客体知识”过度的方法。
类比我们大脑默认的思考方式,它是自己脑中自动运行的系统软件,这也算是人性的特点,你可以说它是优点,也可以说它是缺点。
什么情况说它是缺点呢:“一般用类比做论证大多都不靠谱”,什么情况是优点呢:“一般用类比做创意的时候比较靠谱”。
我举一个常见的用“类比”做论证的案例:
比如你们公司的产品经理想要做一个功能,一般都会说:哎,你看拼多多,或者某个电商都有这个功能,我们也应该做,如果你质疑我,就是质疑拼多多的产品。
(逻辑三角工具)
逻辑三角工具
当中有三点最重要,就是:“结论,事实,论据”。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找到隐含假设,“我们和拼多多的产品一样”,然后论证两者的相似度,有的时候看着相似,而事实上则是不相似,或者相似度不高,甚至八竿子都打不着。
为什么说创意的时候比较靠谱呢,因为做创意的时候,不需要找相似性,需要脑洞大,从“线性”思维转换成“点型”思维。
而在整个大的归纳法中,又分为5种不同细分的方法:
1.求同法
比如,今天小明吃了学校的营养午餐,然后拉肚子了,而小王,小张,小美,同样也吃了今天的午餐,也拉肚子了。
于是,我们就可归纳为:今天的午餐出了问题,不然怎么可能都拉肚子了?这就归类法之一,求同。
假设A,B,C,若干种情况都发生了某个现象,那么这个这若干种情况的共同点,可能就是导致现象发生的原因。
2.求异法
比如,这个学校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营销午餐,分别是A套餐和B套餐,结果吃A套餐的人全部拉肚子了,而吃B套餐的人都好好的没事。
研究发现,A餐和B餐的差距在于,A餐提供的是浓汤,B餐提供的是鲜奶,其他的都一样。
于是,我们就可以归纳出,A餐的浓汤可能有问题,这就是求异,这两种情况唯一的差异,可能就会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原因。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3.并用法
某些地方高发甲状腺病,医疗队去了几个病区,用药物检查后发现虽然各地情况大不相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居民,食物和水中缺碘。
他们又去了不流行甲状腺病的地区,发现他们缺点一定要求在于“求相同”和“求不同”之间,归纳出来一个猜想,缺碘是甲状腺病的原因,这就是并用法。
4.共变法
在1917年,美国的生物学家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而气温正常变化的情况下,气温每降低8度,果蝇的寿命可以延长一倍。
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果蝇的寿命和气温有关,这就是”共变法“。
共变法是指,每个被研究对象的变动,在其他情况不变,而其中只有一个情况变动时,这个唯一的变化,可能就是导致被研究对象变化的原因。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5.剩余法
例如,居里夫人观察到一定量的“沥青铀矿”所发出的放射线要比它所含的“纯铀”所放出的放射线强度强很多。
与此,她归纳出来,在沥青铀中一定还含有其他的放射性极强的元素,后来经过发现了,那就是“镭”,这就是剩余法。
剩余法通常指的是,假如A只能解释现象B的一部分,那么一定还存在另外一个原因,可以用来解释这个现象B。
归类法的过程可以分为三步:
一是先收集或者累计一些事物,经验,或者素材。
二是分析所有的相关材料的基本性质或者特征,寻找其服从的基础规律和共同规律。
三是描述和概括,做出系统的判断,所得材料的规律和特点,从而将这些规律作为预测同类事物的其他事物的基本原理。
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归纳法只能做出“概率性趋势”,而不能做出必然性知识。
02“演绎法”的三段论。
智远所理解的“演绎法”现在多半用于“事物的创新”当中,通过已经归纳出来的正确依据。
在一个赛道上面,寻找第二条可以增长的模型,当然也可以运用到个人职业生涯,知识知识体系的管理上面。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正确性假设:
我们都知道,在哲科思维当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基于一个正确的假设(公式或者公理),然后进行严格的“推演”,得出结论,这种推演的方法就是演绎法,
我们1%的知识来自于演绎法,但那1%可能是最重要的,很多企业做大了以后,在做战略方向的时候,这种特征最为明显。
他们通常在公司内部有战略团队,专门负责收集情报,研究行业的发展方向,同行的发展方向,结合各种报告,从而推论出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未来要往哪个方向去AII-in。
直言三段论:
我们最常见的三段论是西方的“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它指的是由两个正确判断依据作为前提,和一个判断作为结论组成的推理,三段论中包含了三个部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比如:
大前提:所有人会去世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也会去世
(逻辑三角工具)
如果我们把一个逻辑三角的结论,当做下一个逻辑三角的底角,那就可以继续推理下一个三段论,依次循环,这个过程能持续不断的推演下去,也就构成了一个逻辑链条。
关于假设分析:
不管判断任何事情,我们如果运用三段论,前提就要一定要保证“事实”是真实的,客观实际的,不然就无法推理出来正确的结论。
所以,为了确保我们的前提都是可靠的,那么我们就要进行假设分析,将前提都当做可能出错的假设,以批判的思维去审视可信度。
大概有两个层面:
1.发现假设
其实就是发现对论证的隐含假设,一般这类论证直接可以从事实中推理到结论,中间漏掉的论证,这个时候在搬出逻辑三角发现隐含假设,就可以。
假设可以进行主观判断,从价值观上面,比如上面的案例,说我们的产品也可以模仿拼多多开发那个功能,他的隐含假设就是:“我们和拼多多一样”,这就是主观的。
假设可以从客观判断,客观通常以“事实”“结果”为依据,比如做一场活动,GMV没有明显提升,核心原因在哪,除了主观上面的“我以为”,那么从客观上面,有没有可能是决策方面,数据方面的问题呢?
2.去质疑假设:
面对团队或者自己提出来的不靠谱隐含假设,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对假设问3个问题,真的是这样吗?总是这样么?有没有其他可能?
这样的话,从一件事情的事实,到发现问题,到质疑,到提出假设,到寻求不同解决方案,到沙盘模拟,到最后执行,就完成了。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归类法和演绎法的不同区别:
如果用一句话去形容两者的不同区别,智远认为是:归纳法是先说出结果在去说具体的原因,演绎法是先说原因再说结果。
归纳法是从个人到一般的现象,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现象,两者本是刚好相反的。
另外归纳法包含“证法”和”概括法”,概括法必须在列证法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先要列出相关的证据,后概括。
演绎法除了是先说原因后补充结论外,还有文中具有“引经据典”的成分的“段落句子”一般都可归属是演绎法。
演绎法最常用的是“三段论”,是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组成。
一般由于大前提,小前提中往往是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常识,所以三段论中往往会有一个前提并不在行文中出现。通常三段论又只有一个大前提和结论组成的“只是”。
03.归纳法去做“知识体系”。
上面所讲,归类法一般都是感性思维,是大脑自带的常规性思考方式,智远认为归类法的应用,结合到工作学习中,通常做“知识体系”的较多,甚至于做课程的比较多。
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当中,一定会包含很多的方法论或者观点。
就好比一本书,有封面,封皮,主要大主题,拆分的小主题,主题里面每篇文章,文章里面观点,对照案例等。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一.归纳方法论:
首先我们来确定什么是方法,智远总结认为,方法就是“遇到问题后,采用什么方式去解决的”,这就统一称之为方法。
解决后,加以复盘,总结,形成标准的处理方式,就可以成为方法论。
那么方法论肯定是有很多,比如,自己做社群运营,如何让用户进群,进群后如何自我介绍,社群每周活跃的方式,管理的方式,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对应的方法论。
当然也有比如“用户运营”,用户分层,用户PUSH机制,用户激活,用户召回,这些某一个模块,也都是方法论。
智远这是按照顺序的方式进行排列,如果拿出一张纸,把上面从社群运营,到用户召回,打乱的去写在纸上,那么每一个“点”,都是一个方法论,而成不了“体系”。
二.方法论做“体系”:
首先按照常规化归类的法则之一,求同法。就可以发现,社群所有的东西,比如怎么进群,怎么活跃,怎么管理,这些就有链接了。
用户运营,我们可以发现,激活,PUSH,召回,就有相同的地方。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三.方法论“联结”:
联结,也可以称之为链接,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在做知识体系的时候也是不同的,通常会采用“时间化”“场景化”去做。
比如我按照“书”的方式去做联结,有的人一本书只写某个学科当中的三分之一,一本都是这个观点,通过这个观点,大主题,小主题不同维度的去阐述。比如“情感类的书”。
而有的人喜欢按照时间的推移,从前,曾经,现在,未来的方式去写,比如“工业4.0”这本书。
四:构建整体“结构”
结构按说应该是在做方法论之前搭建,智远放在最后拆分,你也可以理解为“主题”“骨架”,没有“骨架”是无法支撑起每一个方法论的串联的。
“结构,关系”,这两者是有一定的连接,结构更倾向于内部各部分联系为一个整体,好比如一本书,而关系是书中“每一个方法论与方法论”当中的联系。
04.拒绝使用“演绎法”沟通。
“演绎法表达”方式其实在学生时代,部分的同学已经是养成的,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养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式,当然在工作中,智远也经常遇到这种形式,令人头痛。
这就是“职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点。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学生时代,老师教给我们的表达逻辑往往是这个样子的,问:
一个班级共有30名同学,已知男生数量比女生数量多两倍,请问该班级女生有多少人?
答:从题目中得知,由于男生数量是女生数量的2倍,则男生数量 女生数量等于2倍女生数量 1倍女生人数,等于3倍女生人数,所以女生等于10人。
这种表达方式叫什么:“演绎法”。
演绎法的表达方式是从前提条件开始,按照事务的前因后果触发,通过逐步推导得出结论的。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这种表达方式一旦形成思维定式,在职场中汇报工作就变成了这样的说话方式了:
领导,客户王总想要和你预约下午3点的时间,他看了我们的市场合作合同,觉得有点问题,想要和您当面沟通下。所以您看下要不要和对方约见,我好给对方一个回复。
如果你是领导,你认为这样的汇报效果如何?你会认为这样的下属给力吗?
毫不夸张的说,80%以上的人都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和上级沟通的,看起来很礼貌,遵循着我们上学时候反复练习的“演绎式”表达逻辑,然而这种“演绎式”表达逻辑,存在3处硬伤:
1.它无法让领导做决定。
领导听完这个汇报以后,并不能依此做出是否要留出时间给这位王总,因为报告的这位下属只是把对方的原话重复了一遍,并没有怼信息进行一步筛选和澄清。
2.信息不完整。
如果领导需要做决策,可能下一步还需要了解,客户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必须当面沟通解决?为什么要留出时间当面沟通?难道还有其他动机?
3.作为领导,最担心的是不能控制局面。
如果客户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打着合同的幌子,当面提出其他条件,我方就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无力应对了,在商业谈判中,这是一个大忌。
综合所述,这样的陈述并没有给领导提出任何有效的信息,正常的领导面对这样的汇报时候,通常会对这位员工说:“你再去调查一下,看看对方是不是非要沟通不可”。
而如果这位员工一直是学生思维,领导指一步,动一步,如此反复,每次都会被领导问的哑口无言。
天长日久,这位员工就会挫败感重重,领导也会觉得下属不给力,如果这时候出现另一位懂得说话的下属,很快就能分出高下。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真正有效的沟通,绝对不能是“演绎法”。
因为你不难发现,演绎法的沟通方式有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必要信息传达给对方,它常常显得迂回而无效,严重影响效果。
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定义了别人眼中的你,
如果这时候出现了另一位懂得说话的下属,往往会这么表达:
领导,客户王总要和你约下午3点的时间,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事不靠谱,打算回绝,因为:
第一:经过了解,对方所谓的合同问题,其实是在拟定的时候信息有些不全,我已经让“法务”从新拟定了,很快就弄完。
第二:根据市场部其他同事反馈,这家客户最近总是想办法让我们给他最大的让利,我们对这方面有明确标准,但对方似乎心存侥幸,希望可以走捷径拿到优惠,所以他们这次约见,并不排除这种可能。
第三:根据您的身份,如果您直接回复,可能不太妥当,这次的约见显得很突然,也很可疑,我想以您事物繁忙为由给对方个回复,同时看看能不能问问具体对方的真实目的。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不知道您认为这样的方式妥当吗?有没有需要进一步交代的地方?
如果您是这位领导,当您面对这样的下属的时候,是不是感到整个事情就清晰很多了?
我们仔细对比一下,后者的沟通和前者的沟通有什么不同?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后者的沟通思路大概是:“结论”先行,这件事认可能不太靠谱,打算回绝。
接下来阐述三个依据,合同信息不全,市场部其他人员反馈,您的身份不变等,另外阐述过程中,还给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所以这样沟通的方式是:“结论先行”,“说出依据”,“具体事例”,“强化与重申结论”。
在这个链条中,那位会说话的下属,就采用的这样既定的思维模型。
所以,演绎法只适合处理更多“创新”东西,而不适合用在“沟通”上面,如果你有,积极改正。
写在最后:
“归类法”和“演绎法”,
并不是只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思维模型。
如果你能够像训练体能一样训练自己的思维逻辑,从生活当中运用各种归纳和演绎法,那么自己的思维就会变的更快,更高,更强大,在激励的智力竞争中,自己就会领先一步,更高一筹。
,
关键词:
原标题:层次分析的技巧(深度工作教你如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