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轼的那篇夫子自道之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我们可以找到他的足迹。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1082年),正是他倒霉的时候。但这首小词的字里行间没有沮丧,反而展示了旷达超脱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理想。
“那天,我们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带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我便创作了这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豁达开朗的坦荡胸怀与人生态度;“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则是掷地有声的“足语”——“何妨”,任他做甚,也挡不住“我”潇洒而坚毅前行的脚步,即便是走在林中泥泞的道路,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我走起来还是比骑马更轻快。特别动人的是最后几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好一幅传神的“苏子雨中行吟图”,表现了苏轼处变不惊、笑对苍茫的神态。照样走自己的路,岂怕什么萧瑟处、风料峭?晚清词人郑文焯在《手批东坡乐府》中写道:“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刘永济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说:“东坡一生在政治上之遭遇,极为波动,时而内召,时而外用,时而位置于清要之地,时而放逐于边远之区,然而思想行为不因此而有所改变,反而愈遭挫折,愈见刚强,挫折愈大,声誉愈高。此非可悻致者,必平日有修养,临事能坚定,然后可得此效果也。”
此际,苏轼步履的节奏传递着心灵的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于风雨中从容前行,舒徐行步,传递出一种笑对“差评”、搏击风雨的豪迈之情——因“乌台诗案”无端入狱、终遭贬谪,这是何等严峻的冤屈,但他的步伐是超拔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个“归”字忒洒脱,他不在意官场的困匮多变,潇洒地走出争斗的风雨和利益的藩篱,走向乡野、走向民间,拥抱万紫千红的自然,拥抱烟火气与真性情。
原标题:从苏轼的足迹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