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好戏连台,域城看点不止红叶柿岩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的红叶柿岩旅游区(以下简称“红叶柿岩”)再次出现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景象。万人攒动中,古风婚礼大秀等精彩活动登上央视新闻,红叶柿岩作为网红景区的吸引力再次得到验证,其以文旅融合促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

红叶柿岩所在的博山区域城镇虽然不属山区镇,却拥有连绵7公里的西山生态屏障,可谓半城半乡:这里是博山经济开发区的核心镇,承担着产业发展的重任;这里分布着大量的山区村庄,面临着乡村振兴的时代考卷。记者实地走访发现,除了红叶柿岩乡村振兴精品片区这颗耀眼的明星,域城镇在乡村振兴领域还有不少亮点值得推介。

文旅带动,龙头项目唱好开场戏

10月12日早上6点多,天刚蒙蒙亮,藏在博山西山片区山沟里的老颜神美食街还未苏醒过来,域城镇姚家峪村村民刘芳已经走出居民楼,像往常一样来到老颜神美食街自己的水饺店,开始为一天的生意忙碌。和面、拌馅、包制,凭借娴熟的手艺,一盖垫一盖垫的饺子、馄饨很快就铺满了工作台。

“中秋国庆黄金周期间,我5点就来店里包,我老伴儿、儿子、儿媳妇都来帮忙,一直包到中午,就这样还不够卖的呢。”刘芳说,那段时间,这个小小的水饺店一天就能给她家带来三四千元的收入。她说,跟美食街上其他的店铺相比,他家的收入水平并不算很高。

对于将来的职业规划,刘芳说:“我要一直干到70岁。”紧接着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像刘芳一样,来自博山区姚家峪、和尚房及3公里范围内的岭西、昃家庄等村的村民,在这条百十米长的美食街上就近就业的不下40人。他们有的开店,有的当服务员、厨师,有的负责打扫卫生。姚家峪村村民更是安逸,美食街旁边就是村里的回迁楼,下楼就上班,抬腿就到家。

这两年随着红叶柿岩的火爆出圈,这条既为景区配套又独立运营的美食街也跟着火了起来,在美食街上就业的村民们也尝到了甜头。

开发前的红叶柿岩,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村庄依山而建、屋舍俨然,但交通不便、产业不兴,村民每人只有几分薄梯田,月收入不足百元,几乎所有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人口流失严重。

面对发展困境,博山区和域城镇立足区域优势资源,大力培育红叶柿岩城乡融合示范片区建设,以“五个振兴”推动形成“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村庄连片中型经济圈、文旅融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红叶柿岩和老颜神美食街,两个文旅项目的成功运作给当地村庄和村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心打造的红叶柿岩,一经推出就成为网红景区;部分村民搬迁上楼,在景区和美食街就了业;村里留下的部分老房子被打造成精品民宿,成了电视剧取景地;大量村民告别看天吃饭的日子,端起了文旅这碗饭……

经过几年的发展,红叶柿岩乡村振兴精品片区已经成为淄博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农旅融合,一村一台重头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域城镇,还有很多村庄和村民正在践行这一理念。

西北峪村地处博山、淄川两区交界处,这里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高,是博山小樱桃的主要产地。该村7000多亩的土地上分布着16000多棵自然生长的樱桃树,是当地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可是前些年的时候,这里的小樱桃知名度不高,每斤售价只有2元,对村民的增收效果不够理想。紧邻石门风景区的西北峪村,其实一直都站在流量的边上。石门风景区山奇、峪秀、水美,每年春夏秋三季都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

为了给村民增收,2017年5月,西北峪村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樱桃采摘节,吸引上万人参与。成熟期早、口感独特的小樱桃逐渐打出名气,售价从最初的2元一斤一路飙升到了10元一斤。

其实吸引游客来到西北峪村的不仅仅是樱桃。在这里,夹谷台山顶的古老石头围墙、古代“齐鲁会盟地”的传说、夏天凉爽的气候等,都是西北峪村吸引人的地方。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让西北峪村发展乡村旅游有了天然的优势。

2020年,在继续举办樱桃采摘节的基础上,西北峪村启动了把废弃民房改造成民宿的项目。经过这几年的打造,大部分民宿即将投入使用,村里将具备同时容纳300人住宿的接待能力。

由于村里的很多地都在山上,这些年来被荒废掉的越来越多。2022年下半年,村里成立了一支30多人的生产队,种植玉米、谷子、绿豆、红豆、连翘、艾草等。其中的农作物用小包装抽真空,作为小杂粮销售;具有药用价值的连翘作为中药材出售;具有保健作用的艾草等作为填充物用来制作保健枕头。

首批艾草枕头投入市场后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今年,西北峪村的保健枕头产品更丰富了,新增了黄荆、野菊花、柏籽等种类。其中最贵的柏籽枕头能卖到400多元一个。

生产队的所有产品全部通过村里的夹谷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统一包装、销售。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开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据估算,除去村民的劳务费用,这只小小的生产队今年大约能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收入。

“我在这里工作一天能得到30块钱工资,一个月大约干20天,这就是600元。再加上公益岗的600多块钱工资,我一个月能收入1200多元。”村民李秀云腿部残疾,她在生产队里主要从事小杂粮的包装工作,工作不累,收入稳定,她很满意。

小樱桃、小杂粮、古代遗迹、会盟传说、特色民宿,在村“两委”看来,西北峪乡村振兴的棋局已完成落子,大干一场,未来可期。

同样围绕特色产业做文章的还有博山区石匣村。石匣村地处大山深处,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高品质的农产品,这里的小米、石磨面粉格外出名。

“我们的石匣牌面粉在上海能卖到10块钱一斤。”村党支部书记李长宽颇为自豪地说,石匣村一直坚持用低速研磨工艺生产,磨出的面粉温度不超过21℃,避免了高温对面粉口感和营养价值的影响。单面粉一项,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带来2.4万元收入。

石匣村的小米同样出名,卖10元一斤仍供不应求。今年,村民魏元爱把谷子的种植面积增加了一倍,迎来了大丰收。

除了农产品,这个宁静的小山村还有着不错的文旅资源: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民居高低错落,依山傍水。大山、石屋、小桥、人家,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完美交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目前,依托特色农产品、写生、民宿等发展乡村旅游,石匣村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转型发展,老典型唱响压轴戏

“每天早会后到各个楼层巡视一遍,顾客的需求、员工的服务,都是我需要及时掌握的情况。一二楼的儿童乐园还处在试营业阶段,很多设施需要磨合,有些项目需要重新定位。”岜山文体中心项目负责人徐晓囡说。

一提起岜山,在淄博几乎家喻户晓。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村办企业到资产30亿、产值近百亿的传统工业企业集团,岜山曾经是淄博乃至山东省农村发展的一面旗帜。

然而,现在走在博山区岜山村的大街上,曾经林立的烟囱不见了,往来的大货车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旋转餐厅、健康旅游大厦、文体中心等建筑,还有不时停在路边的旅游大巴和穿梭在各个场馆间的游客。

靠山吃山,如果山没了,吃什么?

从工厂林立到游人如织,这种巨大变化的背后,是一个乡村从高开低走到触底反弹、从高歌猛进到细水长流的主动求变。2016年,岜山村审时度势,果断关停了焦化厂、钢铁厂、热电厂、耐火材料厂,依托自身在医疗领域的多年积累,开始全力打造岜山中医药康养小镇,全面进军大健康产业。

岜山文体中心,便是岜山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的一个关键项目。这个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的10层大厦,无论是功能定位、内部装饰、设施配备还是服务水准,全都瞄准省内一流水平,聚焦文体、康复、休闲三大业态,涵盖游泳、健身、乒羽、台球、儿童乐园、电影院、KTV等十余种功能,坚持文体康养融合发展,与中医药文化、康复、药膳等紧密融合,形成“医康养旅体”大健康模式,旨在打造全省体育健康养生文化新高地。

文体中心的建成,补齐了岜山在基础设施上的短板,对完善基地功能、提升旅游品位、改善营商环境,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今的岜山村,名医蜡像馆、膏剂馆、扁鹊纪念馆、扁鹊书院等串起了一条完整的中医药文化旅游线路,旋转餐厅、文体中心成为新的打卡地,月湖、银河瀑布等景点点缀其中,再加上原有的医疗、康养、制药,一个涵盖基础医疗、康复养生、文化旅游、科研教育、中草药种植及饮片制造五大板块的中医药康养小镇已然成形。

今年的中秋国庆黄金周,徐晓囡度过了一个忙碌而又充实的“假期”,岜山村、岜山文体中心和域城镇其他景点迎来大量游客,她的许多亲戚朋友慕名而来,对这里的自然景观、文化底蕴、服务配套留下了深刻印象。

亲朋的交口称赞让徐晓囡感到自豪,北漂了16年的她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记者韩凯 通讯员周洁莹 徐曜童)

原标题: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好戏连台,域城看点不止红叶柿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