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中有一段故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古文与管理系列,今天,就聊聊这段故事,讲讲这段故事在我们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我们先看这段故事的原文。(《国语·邵工谏厉王弭谤》,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这段古文,主要意思如下。
周厉王得知民众有指责抱怨他的声音,于是,他找巫者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发现就大加杀戮,致使民众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目光表示愤恨。
邵穆公进谏,提出著名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理念,其中心思想是:防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势必会伤及很多人,同样,如果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君王应该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从而使整个国家得以提高。
可惜周厉王不听,三年后,周厉王被推翻并放逐。
邵公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邵公认为,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邵公的意思是说,治理河川的人,要开凿水道,使之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疏通言路,让百姓敢于讲话。
是的,疏通言路,让百姓敢于讲话。我们企业管理中,也应如此。即,让员工有地方讲话,让员工敢于讲话。
让员工敢于讲话,有人会说,这很容易做到啊,我们很重视员工的意见啊,我们有总经理信箱,有专门的员工反馈邮箱等等。
但有这些,是不是真正做到让员工敢于讲话呢,我看未必,非常的未必。
是不是真正做到让员工敢于讲话,其实,只看一点够了:员工敢不敢在包括老板在内的公司大群里抱怨,公司允不允许员工在公司大群里抱怨。
大部分员工敢抱怨的,可以说做到了让员工敢于讲话。而大群内一派祥和,歌舞升平的,、让员工敢于讲话,就是假象。
可能有人会说,公司大群是传播正能量的,我们不能让负情绪影响大多数员工。有这想法有这问题的,其实就是在骨子里不想让员工说话,让员工不敢讲话。
那么,鼓励员工说话,让员工敢于讲话。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无他,如同大禹治水一样,改堵为疏。如同邵公所说的,疏通言路,让百姓敢于讲话。
一、让员工有地方讲话。
让员工敢于讲话的前提是让员工有地方讲话,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疏通言路。
著名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想来大家耳熟能详,我们往往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津津乐道。但是,大禹治水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他的敬业。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改变了前人治水以堵的方法,他采取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最终取得成功。
大禹治水说明,堵,不如疏。管理中,我们也需要“疏”。疏通了,员工才有讲话的地方。
1、让员工敢于讲话,首先得让员工知情。
让员工知情是让员工敢于说话的基础,是“疏”的前提,也是解决员工怨言最有效办法之一。
不过可惜的是,对员工隐瞒一些信息,是目前一些管理者的常态,是目前一些企业的常态。当企业有这种文化时,让员工敢于说话,显然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
2、直面员工抱怨,建立各种反馈信息的通道。
管理者应该经常反思的是,员工为什么会抱怨。
我相信无风不起浪。
员工有怨言,有想法,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应该听取、重视员工的怨言。如何听取,如何重视?需要我们给予员工反馈信息的通道。我们不能堵塞通道,不能不让员工抱怨。
如同治水一样,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果长时间员工怨言与想法不能得到释放,那么,一来,这些怨言与想法是堵不住的,员工总能找到释放的地方;二来,会给员工带来的更多的负情绪,带来诸如员工流失、产品质量与安全隐患等等结果。
二、让员工敢于讲话。
管理中,应该让员工敢于讲话,如果采取堵的方法,最理想的结果也仅仅是让员工按部就班,没有激情没有动力,自然,也很难有创新,想来,这是任何企业都不愿意看到的。
1、让员工抱怨,鼓励员工抱怨,并对其抱怨的内容进行收集、归纳与分析,以对管理做出改善与改进。
2、及时回复回应员工的抱怨。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不仅是针对领导,对于员工管理,同样适用。
3、就事论事,不以人论事,也不以事论人,并杜绝秋后算账。
最后,一句话总结。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管理中,应该让员工敢于讲话,因为,堵,只能堵一时,当洪水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决堤,是必然的结果。
,
关键词:
重要性
原标题:管理的重要性古文(古文与管理9邵工谏厉王弭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