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浙江省林业局主办的林业践行“千万工程”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
近年来,德清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下渚湖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力度。这里是鸟类中的“东方宝石”朱鹮易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基地,是南方朱鹮种群摇篮。
湿地治水让“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变
下渚湖位于湖州市德清县,面积36平方公里,中心湖区面积约1.2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是具有多样性景观的典型天然湖泊湿地,湖区内有港汊1000余条,大小土墩600余处,形成湖中有墩(岛),墩(岛)中有湖,港汊纵横,水网交错的独特水乡景观。
德清县先后编制《下渚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明确了湿地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大区块,湿地率达59.86%。
在控源治理中,下渚湖街道先后实行了多轮生猪养殖整治,共关闭生猪养殖场200家,存栏5.3万头。青虾作为下渚湖街道的主导产业,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工程,治理面积1.4万亩,全国渔业尾水减排现场会在这里召开,为尾水处理提供了下渚湖经验。
下渚湖街道在推进美丽河道建设和小微水体整治生态修复中,通过面、中、底三位一体的修复方式,开展岸坡整治、建设生态护岸、种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构建了环湖3万多平方米的“水下森林”和20条美丽河道。同时,对14个行政村(居)、28条河道、21个池塘、34条渠道和1个湖泊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清淤,共清淤35余万方,现在的下渚湖湿地防洪能力得到增强。
下渚湖湿地“河湖健康体检”在全国率先实施,对环湖60个水体以基础、水文、水质、生态、管理、病史6大类18个指标对河湖进行全面体检,成功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在长效管理上,浙江省林业局、浙江省财政厅联合出台《浙江省重要湿地生态保护绩效评价办法(试行)》,创新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每年落实对湿地行政村进行奖补;实施“生态绿币”机制,用绿币基金奖励在生态保护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社会群体,带动全民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工作。目前生态绿币基金库折合人民币达134万元。
下渚湖湿地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湿地景观体系、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抗洪排水能力的优化,发挥了湿地的“绿肾”效应。
良好的生态资源让下渚湖成为长三角旅游休闲的重要目的地,湿地公园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获评浙江省最值得去的五十个景区之一。下渚湖二都小镇依托“水下森林”,打造了“湖色森鲜”夜市,生态经济蓬勃发展,游客数量比往年同期翻三番,带动了二都小镇的农户农产品销售和民宿业、餐饮业的发展。
“曾经的下渚湖存在水体污染严重、湿地功能退化、生态结构单一等多个问题。我们遵循保护优先、源头治理、科学修复、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力治理水生态环境,持续加大湿地生态修复力度。”德清下渚湖湿地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钱江表示。如今,下渚湖在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等方面治理成效显著,让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对周边河湖治理有较好的示范作用,成功入选2021年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厚植生态底色 碧水鱼鸟欢
为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朱鹮栖息地,实施湿地生态修复与治理。浙江省林业局、德清县财政局每年都会安排专项资金,先后开展湿地植被恢复、水生动物繁殖、水下森林等立体式生态治理,有效改善湿地水环境质量,提高了湿地生物多样性。
2008年4月16日,5对朱鹮由陕西周至迁往浙江德清,建立第一个朱鹮南方种群,并启动浙江德清朱鹮种群重建与野外放归项目。
15年来,饲养、繁育、野化等难关先后被攻克,形成了一整套成熟先进的朱鹮人工驯养繁殖技术体系和野外重建种群培育操作体系,种群数量从10只增长至2023年孵化季结束的761只,其中人工繁育种群394只,野外种群达到367只。德清朱鹮种群已晋升全国第三大种群、全球最大人工繁育种源基地,在朱鹮的保护工程中,取得了重大成果。朱鹮南方野外种群的建立,不仅对珍稀濒危物种的拯救保护还是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如今,鸟类中的“东方宝石”朱鹮,全球十分之一发布于下渚湖。下渚湖先后被命名为朱鹮易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基地、国家级野大豆原生境保护点,并获评“中国最美湿地”称号。
“朱鹮人工繁育种源基地的落成,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还促进了下渚湖的生态改善和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朱鹮、了解朱鹮,提高了全社会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德清县生态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邱国强表示。
从2017年起,下渚湖湿地水质稳定在Ⅱ类至Ⅲ类水,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持良好,800多种珍稀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在这片湖水清澈、野鸟群栖的原生态美景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碳汇能力,生态功能显著加强。
未来,德清还将建立“水下碳储库”,形成“水治理—水生态修复—水下森林打造—湿地固碳增汇”新路径,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再添新彩。
原标题:浙江德清:下渚湖美丽画卷添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