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道沟死难同胞纪念地

七道沟死难同胞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日伪统治时期七道沟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位于通化县果松镇南部的七道沟村,距村中心1华里,距七道沟铁矿1公里,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保护面积1500平方米,碑高7米、宽2米、厚0.65米。碑身正面阴刻:日伪统治时期七道沟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

通化县七道沟铁矿,早在1898年被当地采参农民杜宝贾发现,1905年清政府将矿区地段赐给了平定义和团有功的地主李芳云。日寇侵占东北后,疯狂掠夺各类资源,1933年至1938年,多次派技术人员到通化县七道沟铁矿进行勘查,于1938年设立了七道沟采矿所,1939年开始对七道沟铁矿进行正式开采,至1945年战败投降,日寇共掠走矿石350多万吨。侵略者坚持“采富不采贫”、“要矿石不要人”、“以人换矿石”的法西斯策略,使矿工受到了无比残酷的奴役和摧残。矿工的来源有四个途径,一是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骗招,二是摊派和抓浮浪,三是抓捕的抗日武装人员和爱国人士,四是参加“国兵”检查不合格的“勤劳奉仕队”适龄青年。当时,矿山的生产设备十分简陋,而且营养不良,医疗卫生条件极差,没有任何安全设施,加上超时工作及克扣粮财、逼迫毒打等恶毒手段,导致了矿工大量伤残和死亡。日本人修了两座炼人炉,24小时开炉,还不能及时处理尸体,于是干脆将尸体或者半死不活的矿工扔到挖好的大坑里,形成了铁道西、曹家坟和板房沟3处“万人坑”,尸橫遍野、白骨森森,惨不忍睹。从1939年到1945年,因疾病、饥饿、事故以及被残害致死的工人有17000多人。

形成于1939年至1945年,利用于1964年5月。1964年5月1日,通化县人民委员会在最大的铁道西“万人坑”处建立了纪念碑,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建设水平较高。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通化县委党校提供)

2019年10月7日,七道沟死难同胞纪念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延伸阅读: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