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库托松·菲力贝尔:没有袁隆平,马达加斯加就没有杂交水稻

2023年,是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值此重要时刻,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力贝尔,特别向中国科技馆寄来亲笔信,深情回忆了以袁隆平院士团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为解决马达加斯加粮食安全问题所作出的贡献。2023年6月,拉库托松·菲力贝尔在袁隆平院士的墓前献上了一碗杂交水稻稻米,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表达敬意。让我们跟随拉库托松·菲力贝尔的亲笔信,走近中国科学家,走近杂交水稻技术援助马达加斯加的动人事迹,向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群体致敬!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院士

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造福世界,是袁隆平院士的梦想。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科学家不辞辛苦、跨越山海,让杂交水稻在非洲结出丰硕的成果。

靠水稻养育的非洲岛国:

马达加斯加位于非洲大陆以东、印度洋西部,是非洲第一大岛、世界第四大岛。

这里拥有大规模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资源,有超过15个大型生产盆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各种热带、温带粮食和经济作物生长。

然而马达加斯加却属于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出口收入的70%来自农业,耕地三分之二以上种植水稻。

由于缺乏优质的水稻种子和成熟的种植技术,多年来,马达加斯加水稻生产的平均产量一直停留在2.5~3.5吨/公顷之间。该国稻米产量,始终无法完全满足自身需求。

中国水稻扎根在马达加斯加的土地上:

从2007年开始,中国与马达加斯加开始了杂交水稻技术合作。

拉库托松·菲力贝尔秘书长在信中这样写道:

“我们于2007年8月开始与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合作,对杂交水稻种子进行多点测试。”

对外援助杂交水稻技术,并不是简单地将我国的杂交水稻种子送到马达加斯加当地进行种植。

马达加斯加东部沿海地区是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中部为热带高原气候,温和凉爽:到了西部却变为热带草原气候,干旱少雨。当地复杂的气候条件是中国科学家要克服的一大难题。

面对这样的困难,中国的科学家在马达加斯加积极投入工作,不辞劳累,跑遍了整个大岛的水稻产区。

“袁隆平院士团队在Mahitsy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设立了‘杂交水稻高产示范区’,根据马达加斯加农业生态气候条件的特点,持续研究配套高产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拉库托松·菲力贝尔秘书长在信中这样写道。

在中国科学家的长期努力下,最终育成了3个表现良好的品种,分别是惟楚901、惟楚902、惟楚902-3。

2019年中国与马达加斯加一道,在马达加斯加当地建立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2019年10.8吨/公顷,2020年11.3吨/公顷。2021年,马达加斯加的水稻产量从援助前的2.5-3.5吨/公顷,提升到了11.86吨/公顷的极高产量。而且来自中国的杂交水稻在经过科学家的培育之后,不仅产量高,而且非常稳定。

没有袁隆平,马达加斯加就没有杂交水稻:

今年6月,拉库托松·菲利贝尔来到袁隆平院士的墓前,久久凝视着墓碑。

他捧起一碗杂交水稻稻米,献给袁隆平院士,深切哀悼这位为马达加斯加水稻种植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中国科学家。他说:“没有袁隆平,马达加斯加就没有杂交水稻”。

在给中国科技馆的来信中,他多次提到袁隆平院士与袁隆平院士团队。

“袁隆平院士团队在我国从事杂交水稻开发已有10多年,杂交水稻正逐渐得到农民生产者的认可。”

袁隆平院士虽然已经故去,但是他身上崇高的科学家精神却深深地种在了广大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心中。

就在当下,在马达加斯加、在布隆迪,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正在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贡献着中国智慧和力量。

今年是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由中国科技馆主办的“稻谷飘香,禾下追梦——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展已面向公众开放,让我们跟随展览,回顾杂交水稻的探索历程,走近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传播世界的伟大实践。

让我们相约中国科技馆,致敬中国科学家!

鸣谢: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马达加斯加)

原标题:拉库托松·菲力贝尔:没有袁隆平,马达加斯加就没有杂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