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个日夜后,
武汉这座英雄的城,
坚定地按下了重启键。
作为这场战“疫”的主战场,武汉于1月23日“封城”——关闭离汉通道、关掉市内所有公共交通、社区封闭管理,壮士断腕般奋力阻挡病毒。直至4月8日零时,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
“解封”意味着什么?
有专家说,这显示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标志着武汉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全市经济社会活动转向全面“重启”。
有诗人说,武汉醒了,开往春天的列车已经启动,她正驶向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对武汉人来说,这是一个具有非同一般的仪式感又五味杂陈的时刻。
武汉正痊愈 多少人期待这一天
武汉的机体正在痊愈。久违的烟火气渐渐重新回到了这座江城,东湖的樱花缤纷绽放,得胜桥老街里有了音乐声,汉口江边又有了驻足遥望的年轻人,巷子口再次飘出了热干面的香味。
江汉关边 目睹“解封”采访准备
4月7日下午,武汉市文旅局非遗处处长王建军目睹国内外成群结队的媒体人云集于此,架机布点,为4月8日武汉“解封”采访做准备,一同见证江汉关的钟声再一次在历史的起点上激荡。
“在江汉关上班,总能领略武汉的风云。”
“‘解封’,标志着武汉抗疫取得了重大进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武汉人如此淡定、从容、奋勇?”回忆起战“疫”历程,王建军感慨万千,他想起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两个多月来,有的下沉社区、奋勇战“疫”,有的扬己所长、以艺战“疫”,有的宅而不闲、居家抗“疫”。
“一种硬核的文化力量,引领着武汉人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奋勇向前。”在王建军看来,武汉人的“人品”与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3500年的建城史,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锻造了武汉人识大体、顾大局,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文化品格与英雄城市精神。
献血路上 她思念着家人
付丹去献血了。(付丹,曾在《口罩挡不住的歌声|方舱文化故事》中分享了她在这次疫情中亲历的故事。)
今夜付丹无法入睡。她还没能真正和家人团聚。经历了入住方舱、转入定点医院、出院、酒店隔离、居家隔离的“全套流程”,前前后后接受10次核酸检测,付丹曾恐惧低迷、曾想不开,但痊愈后,她出现在无偿献血的队伍中。
要“解封”了,待解的还有思念。远在北京工作的丈夫,由于疫情一直未能回到武汉。孩子两个多月没有见到妈妈,又该是怎样的想念?电话、视频都无法缓解家人对她的担忧和思念。
因为疫情,武汉人经受了太多的苦难,她希望自己的一点努力,可以帮助更多患者早日走出阴霾。疫情早一天彻底结束,她就能早一天与家人真正团聚,在阔别已久的拥抱里安下心来。
武汉“天天见” 文旅再启程
全国范围内文旅行业正在有序复工复产。疫情期间必须放眼未来,而武汉“解封”仿佛吹响未来将至的号角声。
复工 确定上班人员名单
“解封”倒计时,“武汉明天见”。这位文旅人看到的是一条条旅游线路和一个个文旅需求。同程旅业万达新航线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尹刚看着手机朋友圈里刷屏的“明天见”“天天见”,用“盼望已久”“冷静视之”形容自己的感受。尹刚和他的核心团队做了充分准备,正在确定需要到公司上班的人员名单。
疫情对武汉旅游企业的打击很大,但尹刚没放慢工作节奏,疫情期间,他带领团队投入到产品研发中。
“暂停很痛苦,重启也不简单。我们将要直面活动范围有限、客户文旅消费紧缩的问题,但只要还有人想看江景花色、想感受天高水阔,文旅就有得干,文旅人就有价值。”话刚说完,尹刚就赶着去开下一个视频会议了。
下沉社区 她还在坚守
湖北小曲演员姚俐玲已下沉社区做防疫志愿服务近两个月,随着武汉疫情的变化,她的心情也跟着上下起伏,此刻,她还坚守在岗位上。
“在武汉最艰难的时刻,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下沉到社区,其间遇到过刁难、遇到过磕绊,但更多的是善良和关怀。有人默默为我们送咖啡、雨衣、护手霜,有人会对我们说辛苦了,就是这样的小温暖支撑着我。”在姚俐玲眼里,“解封”的消息像是漫漫长夜过后一束温暖的光,让人们心里敞亮起来。
多少人没能等到“解封”这一天?4月4日,姚俐玲设定了9点58分的闹钟。铃声响起,她立马放下手上的工作。10点整,武汉上空的防空警笛准时响起,姚俐玲与同事们默默致哀,泪流满面。“4天后,武汉就‘解封’了,可是在疫情中失去生命的同胞却没能等到这一天。”
值守岗上 他劝居民别着急走动
“解封”前一刻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湖北大鼓传承人徐宁一样有着下沉社区的值守任务。此时此刻,不少居民有些按捺不住,想要走动走动,徐宁还得劝。“我的心情也很激动啊,但还是必须以严格的值守标准执行任务。防控还是第一位的。”
“疫情面前,全中国人民抱成团,不管什么身份,不管什么岗位,都有同一个目标,就是让武汉好起来。”徐宁回忆,武汉封城当天,他创作出一部湖北大鼓作品《不服周的武汉人》,当时还无法跟乐队老师一起排练,他在田间地头清唱了这部作品;疫情逐渐好转后,他又创作了湖北大鼓作品《口罩》。可是这些作品不能只是演给自己看啊,“终于可以安排上了”。
“解封”不解防 抗击疫情新起点
“解封”是再出发的第一步。疫情好转的趋势下,武汉人清醒地知道决不能松懈。
做好防护 为恢复演出做准备
“这次战‘疫’,两大感受。第一为祖国的伟大而骄傲。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更加充满了信心,充满安全感、幸福感;第二为生命的珍贵与人性的光辉而震撼。‘解封’了,我们更要保住现有的战绩,要继续做好防护,巩固英雄们用生命与热血换来的防疫成果。”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张辉说。
“目前,演出还处于停滞状态,恢复仍需时日,但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我们一直在用远程的方式抓业务培训和剧本创作。”张辉说,等疫情完全过去,剧院重新开张了,人们肯定对戏也“馋”了,到时候可不能辜负票友的期待。
无疫情社区一样严格管理
武汉自然博物馆讲解员凌思思也在社区下沉。现在,无疫情社区在门禁管控方面依然非常严格。凌思思所在的小区,居民每天每户可以有1人外出,时间不超过2小时,对于有复工证明需要外出工作的人员,不做时间限制,但工作场所必须进行全面消杀并控制人数。(凌思思一家三口一起站上了防控疫情的关卡,《我们仨,一起守护这个家》曾讲述了这个三口之家在疫情中经历的波折。)
目前,武汉有不少被评定为无疫情的小区、社区,想要达到这个标准并非易事,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疫情零发生”,即必须从申报之日起往前推算14天以上无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发热病例、密切接触者“三类人员”都已经解除;二是“防控全到位”,实现宣传引导、封闭管理、排查摸底、消杀卫生、供应保障、组织发动“六个到位”。
“‘解封’不等于解防。”凌思思说。
耐着性子 等待武汉真正归来
伴随着市内交通的陆续恢复开通,现在,武汉市的部分大型商场、餐饮业也开始复工营业了。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师黄李娜说,胜利成果来之不易,身处武汉的我们,都懂的。“解封”是我们抗击疫情的新起点,我们继续努力,直到恢复完全正常的那一天。
“这并不意味着疫情的全面结束,人员流动更加需要严防死守。”黄李娜估计,“解封”后的一段时期,武汉人仍不会像往常一样有走向各地的充分自由。“有些地方制定了针对武汉‘解封’的相应防控措施。作为一个武汉人,我是充分理解的。大家要知道这需要一个过程,措施针对的不是武汉人,是病毒。特别是在此刻,还有很多国家的疫情尚未好转,我们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什么时候我们心心念念的小吃店都开张了,我们熟悉的那个武汉才真正回来了。”黄李娜说。
记者手记
他日相逢必相拥
倒计时里,一座城的元气与活力正在恢复。3月25日,武汉市公交车恢复运营,3月28日,地铁恢复运营,4月8日零点一过,武汉重开“城门”,这一套渐进的操作,终以“解封”这一具有仪式感与历史性意味的一刻向世人宣告:武汉正日渐“痊愈”与“康复”,其释放的信号更意味着两个字:安全。
不过,提起“解封”,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武汉九州通衢的交通,不是车站穿梭不息的列车,不是停机坪上起落不断的飞机,而是我们和武汉的朋友们一起经历的点点滴滴。我们跟进式的采访,从侧面纪录了这座城从“封”到“开”的全过程,写下了人们心态、生活诸多方面的变化。回顾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起初,“封一座城”时,来自武汉的声音里都透着恐慌与担忧;后来,“护一国人”时,武汉受访者口述其下沉经历、方舱病患描述与病毒抗争的分分秒秒,他们袒露出更多的是顽强、慷慨与一股子韧劲;再到如今“解封”,再次谈及疫情时,他们淡定从容的壮士气度,构成了这座城市的英雄气韵。
记得一位方舱医院受访者的话:他日相逢必相拥。疫情过后,她想与那些陪护她走过这一遭的医护人员与病友们,在去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一一相拥。这已成为她的一个人生目标。一个拥抱,也许就是千言万语。
武汉“解封”,一解武汉人心中的郁结。这当中,有悲情,亦有豪情。楚人不服周,江汉关钟声依然激越雄浑,武汉必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最重要的是,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
《中国文化报》2020年4月8日头版头条刊发《武汉解封》。(执笔:薛帅 参与采写:杜洁芳、王学思、王彬、王娅玲、程佳、周洋、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