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绕,绿水相依。盛夏,静卧于天目山支脉余岭脚下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以其独特的气质,吸引着纷至沓来的游客。
正午时分,绿树掩映下的春林山庄一派繁忙景象。腰间系着格子围裙的女主人谢春花,一刻不停地招呼着客人,豆大的汗珠顺着她圆润饱满的笑脸,直往下掉。
春林山庄是余村第一家农家乐。“过去是‘坐在垃圾堆上数钞票’,如今是端稳了绿水青山‘金饭碗’。”热情好客的谢春花爱说爱笑,再忙,也要跟客人聊上两句:“要不是‘千万工程’,哪有余村今天的好山好水,更没有咱这个农家乐的好生意。”
深情的话语如山间的清风,送入游人的耳中。谢春花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余村人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代言人。”
展开时光的卷轴,用脚步丈量之江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20年久久为功,20年历久弥新,从环境整治到生态文明,从乡愁记忆到人的改变,从乡村振兴到共同富裕,乡村发展模式的变革重塑,以蓬勃之姿呈现在我们面前。
探寻这青绿山河背后,我们听到了许多涅槃重生、华丽转身的嬗变故事,也看到了“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巾帼贡献。她们用一双双灵秀之手,20年锲而不舍,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创建、和美乡村发展的壮美画卷上,织锦绣、谱华章。
溯源
行走在浙江乡村,映入眼帘的是青绿山水、宜居宜业,是不拘一格、千村千面,是城乡和美、全域共富,是舒心的笑容、迸发的活力,是奋进新征程的昂扬斗志。
大江奔流有其源。20年后,当“千万工程”被专家学者誉为“在浙江经济变革、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转动了乡村振兴的车轮”时,我们一次次回想:巨变,为什么会发生?
答案,可以从一个个村庄的变迁中寻找。
沿着浙江“最美公路”之一的淳杨线一路向西,千岛湖的清澈秀美尽收眼底。车子驶入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溪水潺潺,远山含黛,一行标语跃入眼帘: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
干了40年村书记的姜银祥,已经72岁了。从书记任上退下来后,他经营着一家家庭民宿,日子充实富足。
他清楚记得自己年少时的那个下姜村:“土墙房、半年粮、烧木炭,有女莫嫁下姜郎。”穷则思变,姜银祥带着村民“摸着石头过河”:上山伐木烧木炭,外加养猪。
“钱是挣了点儿,却牺牲了生态环境,后来想想,都是弯路。”姜银祥半眯着眼睛向我们回忆说,“随意砍伐,过去绿油油的山头‘斑秃’了。村里到处是猪粪和垃圾,污水横流,蚊蝇乱飞,我们自己都捂着鼻子不敢大口喘气。”
相似的场景,也出现在当时浙江90%的村庄。
余村,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发展“石头经济”,以开采山石为支柱产业。但随着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山变成了“秃头光”,水变成了“酱油汤”。
浦江,发展水晶产业20年,鼓了腰包,却污了清清河水。流经的浦阳江,漂浮着生活垃圾,藏纳了废水废渣,成了气味刺鼻的黑水河、“牛奶河”。
作为“千万工程”的亲历者,浙江省委农办秘书处处长方杰记得,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到任浙江伊始,仅用了118天,就跑遍11个市、25个县。密集调研中,他看到了“有新房、无新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场景,摸到了“全省3.4万个村庄,其中3万个村环境较差”的真实数据。
我们追求的发展,不能只有经济效益这样一个单向度的目标,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是不可持续的。破解浙江“成长的烦恼”,迫在眉睫。
2003年6月5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动。在全省“千万工程”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五年内要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千万工程”序幕拉开。复垦复绿、封山治水,村庄绿化、庭院美化,优化人居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浙江全域,一场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的深层次变革,在广袤乡村生根发芽,一个个山青、水绿、民富的蝶变故事在山水间“上演”——
下姜村拆了养猪场,省里派来的科技特派员找到了4片致富“金叶子”:茶叶、蚕桑叶、竹叶、药叶。
2020年,返乡创业的“85后”姑娘姜丽娟,从老书记手中接过了“接力棒”,也带来了新思路:“这几年我们发展景区村、民俗村,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支柱、规模效益农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集群,带动周边63个村社共同奔富。”
“我们年轻一代不能辜负总书记的期望,不能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把更多喜讯捎给总书记。”如今的姜丽娟已是党的二十大代表。
在浦江,水晶加工依旧是主导产业,不同的是,浦阳江畔已是水清岸秀,美丽乡村星罗棋布,和美家风汇聚成文明乡风。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余村首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山村开始“养山富山”,将“卖石头”变为“卖风景”。18年后,8月15日这一天被确定为全国生态日。
每天,看着一辆接着一辆的旅游大巴来到余村,谢春花累并快乐着:“总书记告诉我们,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
实践证明,“千万工程”是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支点,“撬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龙头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工程、造福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有人评价说,这是浙江大地上“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坚守
从“脏、乱、差”到“强、富、美”,山乡巨变的背后,是连续20年,一任接着一任干。因为蓝图清晰、目标坚定,千万巾帼奔赴而来,在“生态绿”的壮美图景上,留下了“巾帼红”的绚烂篇章。
“千万工程”伊始,浙江省各级妇联组织就主动融入、担当作为、广泛动员。在乡村,不少女性是当家人。她们尚洁爱美、勤俭善理,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推产业发展、涵养乡风文明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党员带头!妇女带头!”说起从家庭作坊林立、垃圾围村的工业村升级迭代为“家家有花、户户有景”的花园式村庄,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陇东村党支部书记卢桂平提高声调介绍其中的“奥秘”。
10年前,论富裕,陇东村走在了前头,可论人居环境,陇东村是难啃的“硬骨头”。当时,村里有50多间厂房,平均每10户就有一家打磨生产缝纫机、锯床等零部件的工厂。村民腰包鼓了,但环境却越来越差。
实施“千万工程”,陇东也不能“扯后腿”。要整治,就要先拆违建工厂。从哪儿撕开口子?“老婆的一番话,让我打开了思路:只有先向自己家开刀,才能快速打开局面。”卢桂平记得,村“两委”干部带头,村妇联挨家挨户找女主人聊天、谈心。“效果出奇好。胶着了几个月的拆违工作,一下子势如破竹。一个月内,全村拆除违建厂房1.8万多平方米。”
随后,陇东村在全镇第一个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各家各户的女主人带头改变卫生习惯。两个月后,垃圾入箱成为共识。
“这些年,村庄环境的维护,女同志居功至伟。我老婆带头捐了10万元给村妇联,用于给家家户户买花,装点村庄环境。”卢桂平伸出大拇指说道:“这件事让我对她们刮目相看,对美有洞察力,有智慧有爱心,更有行动力!”
“花样陇东”声名远播。不止陇东,在浙江,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千万女性坚守乡村,移走“垃圾山”,清理“臭水沟”,打造“小花园”,在精雕细琢中,把小家“盆景”做成全域“风景”。
“全省各级妇联组织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千万工程’推进到哪里,巾帼助力就跟进到哪里。”浙江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何杏仁介绍,“我们聚焦家庭阵地、妇女发展、文明乡风、志愿服务,以庭院小美促进乡村大美,以家门口小产业撬动乡村大发展,以家风育人助推乡村铸魂,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妇联作用、贡献巾帼力量。”
时间见证着坚守的力量,村庄也因为她们的坚守愈发美丽。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南下王村,妇联干部、女党员、妇女代表等组成“美丽大姐”志愿服务队,根据村民需求,将废弃老宅改造成专属晾晒场。每逢雨雪天,她们还帮外出的村民收衣被。一个个暖心服务的细节,让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茶仙子文化代言团、茶嫂嫂靓村队、茶姑姑文体队、茶婆婆民宿工坊是村里的“美丽代言人”。她们传承传统技艺,弘扬茶文化,助力产业发展,丰富村民文娱生活,让径山因“WOMEN”而美丽。
如今,漫步浙江万千乡村,移步易景,可谓“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全域大花园”。
塑形
无数传统村落在代代相传中,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塑造乡村新形态,不仅要激活农耕文明遗产,推动人居环境、乡村颜值的空间营造,也要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发展、文化振兴。唯此,村庄才能活态绵延,留住乡民,迸发新活力。
夏日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沉睡了一夜的老街、古树在啁啾的鸟鸣声中缓缓醒来。叶丽芳喜欢在这样的清晨,坐在门前古樟树下喝杯茶。
“丽水的村庄是我曾经想拼命逃离的地方,现在又一心要回来。”指着眼前这家名叫“樟宿”的咖啡主题民宿,叶丽芳笑容恬淡:“这是我回来开的第二家民宿,如今大半时间都在这里。”
回来的念头,起于乡愁。外出经商多年后,一次回乡探访,让叶丽芳深受触动:“跟儿时记忆中的乡村大相径庭,既有传统村落的古朴、幽静、灵动,也有现代生活的便利,老人悠然自得,孩童的欢笑声回荡在街头巷尾,是城市人向往的诗意栖息地。”
丽水市缙云县联丰村,千亩荷塘绕村。村外,荷叶田田、荷花连连;村里,民居粉墙黛瓦,家家户户门前摆满了绿植、鲜花,傍晚,门口亮起的荷花灯最让游客啧啧称赞。
“不光美,谁家若是亮起6盏荷花灯,那是让乡里乡亲羡慕的事,说明那户人家庭院美、家风正、产业优,样样好。”村党总支部书记楼干强自豪地说:“我们村一户一院一风景,打造了50多处景观点,花园庭院建设让更多妇女走上前台唱主角,也让我们村做起了花海产业,把‘美丽庭院’变成了美丽经济。”
“让妇女唱主角,装点‘美丽庭院’,整治村居环境,带动美丽经济”,是村书记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美丽背后,是各级妇联组织的精心谋划、引导推动。
丽水市妇联以“和美庭院”建设为抓手,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共同编制完成了《花园庭院建设指南》。丽水市妇联主席管伟春说:“我们先后开展‘花园庭院’培训班、千人养花进社区等活动,广大妇女参与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极大激发。”
整治后的古堰画乡,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品牌民宿、艺术家工作室纷纷落户于此。创业者的涌入和乡民的回归,成为美丽乡村一次次升级重塑的“助推者”和“主理人”。
“这是双向奔赴的美丽升级。”叶丽芳投资创办的“驻85民宿”,由村里几栋废弃老宅改造而来,成为古村一景。民宿生意火爆,让村民对自己世代居住的乡村越来越自信,愿意投入更多资源塑造更美的乡村。
2018年,画乡巾帼创客共享妇联成立,120多名来自互联网、艺术、教育、休闲服务类的创客姐妹一起加入。“从外在形象和内在精气神,我们都在与小镇共成长。”共享妇联主席雷雅莉深有感触地说。
穿行在丽水的诗画乡村,我们看到了理想乡村的各种样貌——
在深垟村,村民围坐在畬娘幸福驿站,品尝着以“多肉”为主题的甜品咖啡,交流着创业创富经;
在大均乡大均村,闲暇时光,村民会到老街乡村书房阅读谈心,有文化层面的追求会被“高看一眼”;
在堰头村,每天四点半后的妇儿驿站里,笑声朗朗的亲子绘本阅读场景格外动人。
实施“千万工程”20年,浙江各级妇联组织带领广大妇女,深耕家庭主阵地,下足“绣花功夫”,创建“美丽庭院”300多万户,锦绣之手成为“千万工程”的重要推手。
夜幕降临,湖州市安吉县蔓塘里村文创集市开市,缤纷的灯光秀为乡村涂上瑰奇的色彩,游客漫步其中,在温柔的晚风中,绽放最舒心的笑容……
铸魂
人永远是最美的风景。如果说环境是乡村的外在美,那么人便是乡村的内在美。
人改变环境,环境也必定改变人。“千万工程”20年,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乡村新文化随之孕育、生长,生活方式在变,价值观念在变,伦理和审美也在变。
精神层面的改变或许无形,但无论是对世居者还是新农人,“千万工程”带来的文化激荡已内化于心,成为乡村振兴不竭的内生动力。
清晨,凉风习习。南下王村村头的生态洗衣房里,阿婆阿婶的欢笑声又响起来了。
不一会儿,村妇联主席朱金燕也端着洗衣盆加入其中。“刘家阿婆,上次回去还跟媳妇吵嘴吗?两代人多点理解就好了。”“李阿嫂,小军跟你道歉了吧,年轻人好冲动,说话快,你多担待。”……几声热络的问候,吴侬软语你来我往间,话题很快从家长里短的闲聊,变为暖心熨帖的谈心。水龙头里流出的汩汩清泉水,不光洗净了衣服,也“洗净”了心事和不快。
“小小的生态洗衣房,洗出了‘安全’,洗出了‘绿色’,洗出了‘和谐’。”南下王村党支部书记汤旭林对这项“一举三得”的举措赞不绝口。他掰着手指头为记者捋起了基层“治理经”:“生态洗衣房+”不断延伸,人流聚集和信息交流成了不折不扣的“乡村议事堂”;村“两委”把调解、关爱、帮扶等公共服务融入其中,妇联干部积极引导,织密了邻里守望网络,塑造了文明新风尚。
傍晚,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的村民文化广场上,大姐们欢快的舞蹈,与“江南第一家”的牌坊群和前来观瞻的游人,构成了一幅和美的图画。
廉洁孝义,是浦江郑氏流传千年的家风。郑宅镇党委书记项柏青觉得,美丽乡村要形神兼备,文化必定是内核。
让好家风有好回报,让好家庭受尊崇、得实惠,在浙江已是普遍做法。党建引领下,妇联组织建立完善“好家风”评价体系,金融部门大力支持。截至目前,浙江各地发放的“好家庭信用贷”已达5.8亿元。
对乡风文明、乡村善治的价值,金华市妇联主席严小俊梳理出了这样的逻辑链条:“乡村在拥有了‘高颜值’的同时,人和乡村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化学反应’正汇聚成更多的发展能量。”
民宿主理人李庆,“90后”城市姑娘李然和阿鲍,就是被这场“化学反应”深深吸引,先后来到余村的。
午后,一场急雨刚过。余村青之恋舍民宿的开放庭院中,叫不上名字的花草缤纷夺目。一场关于“乡村女子力”的思想碰撞,在三个人中间激荡。灵感闪现,咖啡的味道溢满了整个空间。
“余村的绿水青山承载了我的乡愁,让人流连忘返。”闲暇时爱写诗词文章的李庆,在经营民宿之余,把余村这些年的蝶变,以及自己对质朴乡村生活的热爱发在朋友圈,吸引了新村民的关注。
李然和阿鲍,来余村不到一年。2022年7月,余村推出“全球合伙人”计划,以期更多人才、项目落地,赋能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阿鲍带着她的“后巷有院”短视频工作室,李然与年轻的“灵感生活便利店”新公益团队,从3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
活力跃动的新村民接连涌入,给余村的好山好水平添几分时尚。一杯咖啡,一场演出,为世居的村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音乐节、美术展……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展览,余村越来越出圈了。
乡村变得更自信、更包容、更开放,这是年轻人喜欢的样子。“在村青年”已从一个概念,变成一个群体,一种流行,希望的田野因此生生不息。
共富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摆脱贫困,实现富足,是中国农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作为“千万工程”实践地、共同富裕示范区,“共富”在浙江已是高频词。
一朵花会拥有怎样的力量?在浦江县寺后村,一瓶“共富水”赋予了它新的解读。
“一开始,我们是为了美,发动各家妇女,在抛荒闲置农田种植洛神花,扮靓乡村。”说起寺后村的富民产业,村党支部书记蔡东锋打开了话匣子,“从规划土地,到培训种植技术,育苗、栽种、养护,再到采摘、晾晒、收购,妇女都是主力军。”
这几年,为了提升洛神花的附加值,村委会集思广益,先后开发出洛神花酒、洛神花茶。今年又与人合作,推出洛神花苏打水。“酸甜适度,很受女性和孩子的欢迎,他们现在是消费主力嘛。”郑宅镇人大副主席黄萍热情地向记者推介。
2022年,在“这朵花”的助推下,寺后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开始的49万元增长至243万元。村里建起“共富工坊”,留守妇女学习技术、承接项目,每年挣到手的来料加工费就有1000多万元。
善用市场的力量,是浙江的优势。比如,村干部们屡屡提到的“强村公司”,就是很有市场意识的做法。
如今的浙江乡村,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引导村庄以土地、资产入股等形式,发展景区经营、物业经营、特色经济等产业,建立健全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片区组团等新模式新机制。
景宁县金坵村因地制宜引进了畲寨仙草谷项目,依托强村公司,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草药,开发黄精酒、黄精茶、黄精丸等产品成了农村妇女致富的新路径。
有着600多年佛手种植历史的金华北山口村,也是一派繁忙景象:“巾帼共富工坊”里,妇女们正加工包装佛手干、佛手丝等特产;在直播间,女主播卖力吆喝,生意红火;在种植基地,人们疏苗、浇水、追肥……
“从过去沿街低价叫卖鲜果,到现在网络销售盆景、佛手制品、药材等,不只拉长了产业链,也为抱团发展蹚出了新路子。”说到这几年的变化,北山口村强村公司负责人邢燕兴奋不已。
发展“美丽经济”,巾帼当仁不让。浙江省妇联高位推进“巾帼共富工坊”建设,从单一的来料加工,向“美食工坊”“庭院工坊”“民宿工坊”等多元化类型迭代升级,形成了极具妇联辨识度的“巾帼共富工坊”矩阵。
在古堰画乡的老街,随便走进一家小店,都能发现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儿。栩栩如生的布艺、奇思妙想的石头画、“美”“用”结合的陶器……这些手作,大多出自附近11家“巾帼共富工坊”之手,带动留守妇女近5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在妇联组织的培育推动下,乡村振兴妇女带头人、巾帼“领头雁”走在前列,浙江省民宿女主人联盟、浙江省女红巧手联盟、巾帼新农人联盟等妇女创业联盟活跃乡间,“妈妈的味道”等品牌广受欢迎。之江大地,2万余名女性创业者为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挥毫泼墨,“她智慧”和“她力量”绽放共富路——
景宁伏叶村的“山语间”民宿,以茶文化为主题,用茶叶、茶砖等做装饰,风格别致;
缙云鼎湖村民宿一条街产生集聚效应,吸引了“湘妹子”勤湘平回到爱人老家,当起了民宿女主人;
安吉“小瘾·半日村”,原是横山坞村的一个自然村落,整体搬迁后,打造出全国首个民宿集群村落。
乡村之美,在于山水灵秀、人文荟萃、宁静富足。“千万工程”以其前瞻性、战略性的布局,为浙江、为中国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宜居宜业、共创共建、共享共富的乡村新图景。
而作为“千万工程”的忠实践行者,从一个庭院、一家店,到一条街、一个村,再到全域,千万浙江巾帼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将愿景变为现实。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领域的生动实践,我们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发挥妇联优势,凝聚巾帼力量,为‘千万工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何杏仁说。(记者孙钱斌 王蓓 姚改改 茹希佳 肖睿)
原标题:青绿山河锦绣手——浙江千万巾帼投身“千万工程”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