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永嘉芙蓉古村:亭台池榭 巷陌人家

芙蓉古村地处温州永嘉岩头镇南面仙清公路西侧,是一座背靠“芙蓉三冠”,布局于平地上的大型村寨,始建于唐代末年,为陈姓聚居之地。芙蓉村中本无芙蓉,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其色白里透红,状如三朵含苞待放之芙蓉,因而得名。芙蓉村是楠溪江各村落中历史最悠久的,按照“七星八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意为天上星与地上人相对应,星筑台、斗凿池以为象征。在这里,你不但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演变情况,而且可以感受到村寨建筑艺术的动人魅力。

沿着石路前行,一条小流贯穿古村,哗哗地淌着歌声,这声音不绝于耳,仿佛在对你诉说着古村的历史。站在此处,隐隐地能感知时过境迁的沧桑。

芙蓉亭

步行百余米,可以看见一个内湖(芙蓉池),一座质朴的古亭就静静伫立在水间。芙蓉亭,建于明代初期,位于村落正中心,飞檐翘角,空透玲珑,四周坠着红艳的灯笼。远远望去,高高翘起的檐角如一朵盛开的芙蓉花。经过一条石板就能走到亭中间,周边设美人靠,村里的人和游客都喜欢在这里休息纳凉。坐在这里,慵懒地伸个懒腰,看看碧绿的清水,心神舒畅。微风吹过时,水面涟漪四起,人影、屋影、亭影开始波光流转,暗影浮动。几片落叶在水间轻歌曼舞,随着水流,一路欢呼雀跃从眼前经过……

芙蓉书院

又称追远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型质正规庄重,是封闭内院式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着泮池、仪门、杏坛、明伦堂和讲堂,南侧有山长住宅和花园等。

司马第大屋遗址

位于芙蓉村的西北角,建于清康熙年间,共36个整间,仿佛是由完全相同的三幢二进四合院组成,沿中轴线入内,分别是照壁、大门、庭院、厅堂。厅堂分主次,主庭居前,每个厅堂辟一小庭分幅,大屋结构采用传统六架三柱带檐抬梁式木构架,屋面为悬山顶,所用木料考究,以梓木为主,显得凝重坚实,很少使用油漆,以表露木质特有的纹理自然美,装饰艺术精美,像青条石门楣,梁枋、雀替、椽头、门窗格扇上的木雕,都有千刻万镂传神之作。司马第大屋第一进的院墙和牌楼均毁于二战时期,并一直未能恢复,只留下残破的空斗墙和精美的砖漏花窗供人联想昔日的辉煌。

司马宅

清乾隆十五年当地富户陈士鸾所建,位于村西北角。3座四合院并肩组合而成,总面宽达70米,有15个中堂、6个天井、24个道坛、58间房屋,兼有花园、池塘、水井,占地6400平方米。现在仍住着陈氏家族36户人家。3座四合院各有自己的门,院子间有夹道连通,从正门到屋子阶前宽18米,划分为几个大院落。整个住宅显得宽敞、亲切。

芙蓉古村街巷

芙蓉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可以说是饱经沧桑。据《陈氏宗谱》明弘治十年(公元1479年)记载:“唐末,为避乱世,有陈氏夫妇,从永嘉县城北徙,沿楠溪江就深山坳里,至芙蓉峰旁,只见此地横腰带水,后枕纱帽岩,三龙抢珠,四水归塘,于是筑屋定居。”至今芙蓉村仍以陈姓村民为主。

也许时隔千百年,路变了,村变了,人也变了,但是山水格局和它的气质,则不会大变。古村,让我们感受时光在倒流,找到儿时记忆,更见心中美好,一千多年前的繁华在某一刹那并未远去,与古人来次深刻的“谈话”,感受永嘉人文给予自身的思索,便是对江南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