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以“数字化”“网络化”支撑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化”,推动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构建和绿色智慧的生态文明建设。
《方案》明确,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作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体系的重要抓手,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建设任务,即业务联动网络、信息系统网络、开放治理网络。到2025年,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基础架构形成,完成建设试点,形成经过实践验证、科学可行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技术方案,统一网络架构、场景功能、算法模型、数据治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到2027年,上下联通、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基本建成,开放治理生态总体形成。
《方案》要求,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积极探索,重点围绕九方面任务合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一是升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功能。提升系统架构开放性和软硬件的支撑能力,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政务系统便携终端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公众版)。二是紧密围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监测需求搭建与本级职责匹配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监测评估、部门共享、公众服务、决策支持等应用场景。三是加强应用场景牵引的时空数据治理。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数据获取机制,推进多源时空数据融合治理,建立健全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有序共享数据的制度机制,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四是构建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信息化网络。加强资源整合,消除信息孤岛和独立系统,通过改造、升级、连接等多种方式,实现相关平台、系统互联互通。五是建立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模型体系。运用通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成果,加大相关的新模型新算法研发应用力度,构建国土空间信息模型,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大模型。六是建立健全政策标准体系。完善相关方面的制度、政策、标准,加强标准对接和业务贯通,保障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稳定高效运行。七是加大科研倾斜支持力度。强化知识引领,构建新规划思想、新规划理论、新规划方法、新规划技术、新治理手段相互支撑的集成体系。八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开放治理新生态。坚持常态化、机制性、无差别的开放,通过多种方式畅通相关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队伍等参与国土空间治理的渠道。九是建立健全安全运维保障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维护,强化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事件处置、灾难恢复等能力。
据悉,自然资源部将在全国选择部分积极性高、工作基础好的省份、城市或区(县),部署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试点,探索多层级的建设方法路径和政策机制。
原标题: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