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的沙子多又多,妹的小调比沙多,前面驮去几十驮,后面还有几十箩。”这首流传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民歌小调生动地形容了当地险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充分展现了民歌小调的魅力。
多元文化,造就丰富的山歌小调
双柏县地处滇中腹地,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3%,少数民族中以彝族为主,各民族和睦共处、繁衍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习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流传在双柏县,以汉、彝为主的各族人民创造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创作、音乐、原生态舞蹈、民歌小调等文化,使其成为楚雄州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
不同歌种,创新演绎出独特的曲调
双柏的民歌主要有阿噻调、四弦调、啊乖佬、阿苏蔗、仁义调等9个歌种。而每个歌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尤其四弦调的曲调有80调之多,演唱形式多样,歌曲内容丰富。少数民族古歌谣的发展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
歌舞是记述,也是生活方式
以彝族叙事诗著称的阿噻调十分强调叙事性,双柏县曾在进行彝文古籍调查、征集的过程中,发现阿噻调彝文手抄记录本,内容为情歌对唱,从人类起源发展、山川河流、天地星宿、劳动生产到农事节令、婚姻爱情等都有大量的彝文叙事诗。叙事性内容的阿噻调演唱形式分两种,一种是由主唱者领唱调头、调子,在场众人合声(亦称帮腔);另一种是由众人合唱调头,进入调子后,由主唱者领唱、众人合声。情歌除了合声,均为男女对唱,亦有男女双方互为合声的。阿噻调调头旋律流畅,乐句较长,常以散板形式出现,内容多为客套话;调子则是正腔,即演唱正文。演唱时,有领有合,异常热烈。
双柏的民歌小调广泛流传在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有生产劳动和狩猎时唱的、有谈情说爱和谈天说地时唱的,还有在婚嫁和丧事以及各种祭祀活动中唱的。这些种类繁多的民歌小调传唱在人们生活当中,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也把彝族人民热情豪爽、淳朴善良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标题:云南双柏:聆听山寨中的歌谣 感受丰富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