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到淮畔地生金。2023年8月31日,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王店乡宋营村400亩连片种植的水稻,由葱绿慢慢变成了金黄。
眼看丰收在望,宋营村党支部书记刘学英很是高兴:“小田改大田,耕作更方便。大田搞托管,增收促发展。”
刘学英所说的“大田托管”,是自2022年以来,淮滨县聚焦探索富民强村新路径,结合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依托辖区丰富的耕地资源,创新探索出“乡村平台公司+种粮大户+第三方托管公司+互联网赋能”的大田托管模式,走出了一条以托管促增收、以增收促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王店乡是淮滨县土地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有耕地9.8万亩,粮食种植以水稻为主。虽然地处盛产优质弱筋小麦的淮河畔,该乡原来种植小麦的面积却仅有1万多亩。
全乡4.1万余人,约三分之二的人外出务工。原来大部分土地要么闲置,要么外出务工人员只能交给亲戚耕种。且由于田地分割成了大小不等的地块,限制了大型农机具的使用,粮食种植成本高、效率低,好地块种不出好粮食的情况多年得不到改善。
眼瞅着种田人越来越少,刘学英心里五味杂陈。如何带领群众多种粮、种好粮,成为困惑他和村“两委”多年的难题,而这也同样困扰着王店乡党委书记张开军。
2022年9月,河南省政府印发的《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让张开军找到了方向。
在上级支持下,经过科学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王店乡出台政策,明确按照集中连片要求,在经全体村民同意后,由村级平台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流转土地经营权,再交由县里招标确定的“投、融、建、运、管”第三方托管公司,通过项目申报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委托给种粮大户,按照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保险、统一仓储、统一销售的“六统一”要求耕种,实现粮食增产增效、多方增收共赢的目的。
“村民获得每亩500元的土地流转金,村级平台公司、种粮大户和第三方托管公司,则按照2:3:5的比例共享种粮纯收入,由此实现了多方共赢。”王店乡乡长王新说。
此举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宋营村4400亩土地率先实现了整村托管。而在王店乡,全乡托管耕地达1.3万亩。
为加强监管,根据合同约定,粮食收获后,由村级平台公司与第三方托管公司共同确定粮食收购企业。售粮款汇入村级平台公司监管账户,结算后通过“农田通”服务平台系统,按合同约定比例将利润分配给农户、村集体、托管公司和种粮大户。
王新表示,他们通过嵌入“区块链”技术,实现了贷款和售粮款的全流程闭合监管、受托支付、自动清分,让大田托管全过程真实、透明。
淮滨县申信惠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王店乡“大田托管”项目负责人雷震算了一笔账:每亩地种植优质弱筋小麦可收麦800斤,合1.3元每斤;种植优质水稻可收稻谷1400斤,合1.2元每斤。一年两收每亩地毛收入为2720元,扣除每亩土地流转金500元,生产成本1200元,纯收入就是1020元,村集体和种粮大户每亩分别可获200元和300元,公司每亩收入500元,村民还能享受村集体的二次分红。
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土地耕种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地力增强,粮食亩产提高了;全面实现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耕作,通过农资农机团购服务,每亩又可降低种植成本200元左右;再加上统种、统防、统收、统销优质粮食,粮食市场销售价格提高了;农田秸秆再经过回收综合利用,由此实现了全方位的农田增产增收。
“‘大田托管’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分散种植和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推动实现了农业生产技术集约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专业化,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了实处。”淮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玉发表示,淮滨县将探索完善土地托管服务模式,继续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扩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原标题:河南淮滨:“大田托管”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