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议在京召开 聚焦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学习强国”北京9月4日电 9月3日,由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国际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主办的第十四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议在京召开。

本次会议以“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与会嘉宾从气候环境、全球农业治理、绿色发展和农产品供应链等多个维度为推进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钱克明,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波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陈建安出席会议并致辞。

马有祥在致辞中说,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农业贸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积极推动粮农领域国际合作和农业贸易发展,为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刘振伟,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农业经济与政策专家柯炳生,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梅旭荣,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作了主旨报告。

如何认识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变化以及面临的挑战?杜鹰介绍了我国食物自给率的现状,并对近年我国重要农产品国内外产销格局进行了分析,他提出应加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刘振伟从多角度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应扎实落实耕地保护和种业振兴两大政策措施,明确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条件,明确粮食安全保障责任,实施好第三个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柯炳生认为,我国耕地面积稀缺不可逆转,质量提升大有空间,农业科技总体发展进步很快,关键技术差距明显。应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各自的作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我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的状况如何?农业农村如何助力“双碳”目标达成,实现绿色转型?梅旭荣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主要粮食作物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他建议未来应提高农业单产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碳汇能力,推进农业农村减污降碳,增强农业发展韧性,完善农业低碳发展长效激励机制,强化科技引领作用,构建减排固碳核算评价体系。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农业食物体系有什么样的变化?张忠军表示,农业食物体系面临长期性和系统性压力,深受气候变化影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采取了加强水资源和土壤管理等多项措施落实气候变化战略,促进农业食物体系转型,农业贸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三场专题报告会,报告人就“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农业治理”“绿色发展与粮食安全”“农产品供应链与环境可持续”等话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和交流。

会议现场,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马洪涛发布了《2023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等多项农业贸易领域研究成果及2023年度农业贸易十大研究课题。(“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记者何烨)

原标题:第十四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议在京召开 聚焦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