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文明劝导员红马甲,戴着志愿者“小红帽”、红袖标、口罩,背景是疫情防控卡口值守点和一面鲜艳的党旗,2月28日7时03分,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文化和旅游局微信工作群里出现了文物管理所副所长王晓东在志愿者卡点按时到岗履职的签到照片,没有人想到,这会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
5个多小时后,在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人民医院的病床上,51岁的王晓东永远离开了。
“在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中,王晓东同志作为共产党员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将整个身心扑在了疫情防控工作上,他是文博人的优秀代表,他坚守初心、对党忠诚、服务群众的品质与情怀,将激励着广大文博人投入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斗争中。”3月2日,国家文物局发至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文物管理所的慰问信中这样写道。
3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在相关批示中指出:“王晓东同志在疫情发生以来,日夜值守,牺牲在防控工作第一线,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昭示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雒树刚同时代表部党组向晓东同志的去世致以哀悼,向其家属致以慰问。
生命定格防疫一线
疫情暴发后,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干部职工下沉到社区轮流值守。自2月初起,王晓东一边在单位值班,收集整理西月城遗址陈列布展资料;一边主动要求承担卡口值守任务,投身疫情防控一线。
2月28日,天下着小雨。早上6时,王晓东早早起床,来不及吃早饭,便赶去单位送资料,再到疫情防控值勤点值守。路上,他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听说王晓东这两天身体不太舒服,母亲一大早就催促儿子抓紧时间去医院检查。“妈,你不要为我多烦神,最近忙着疫情防控值班,我会抽空去检查的,你放心!”75岁的母亲回忆起儿子安慰自己的话,眼泪怎么都止不住。
6时55分,王晓东到达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红十字医院附近的值勤点,拍照打卡签到,开始了当天的值守工作。不久后,正在整理登记信息的王晓东突感后背剧痛,脸色苍白。执勤搭档、天长市博物馆副馆长赵树新发现后,劝他赶紧去医院检查,他却说:“执勤要紧,我再忍一会,等下班后再去吧。”
没能等到下班,王晓东就被送到了医院。当日12时45分,王晓东因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半个月前,王晓东的值守岗位固定在了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红十字医院南侧卡点口。卡点所在的老旧小区没有物业,里面住着百余户人家,小区门口又是医院,前来就医咨询的市民较多,疫情隐患风险较高,工作量较大。
“我和王晓东搭档值守半个月来,他每天都忙个不停:为进出人员量体温、宣传防疫常识、做好信息登记……他有时水也来不及喝,母亲、女儿的电话也顾不上回。”赵树新说,看到有困难的人,王晓东总会主动上前帮助。有老太太出行没戴口罩,他就拿出自己的备用口罩送给老人,劝老人注意防护;看到附近有人汽车轮胎坏了,因找不到人维修而焦急,他就从自己车上拿出工具帮忙换好轮胎,弄得满手油污、满头大汗……
王晓东和同事们热心细致的工作,受到社区居民交口称赞。附近居民经常为他们送来蔬菜、水果、点心、奶茶等。“这么好的一个人,走得太突然了,真是可惜!”听到王晓东去世的消息,居民们很是惋惜。
榜样力量接续传递
3月1日是王晓东出殡的日子,按照防疫工作要求,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凌晨4时,细雨纷飞,上百人自发来到他家附近,送他最后一程。大家约定,随灵车步行200米,算作送别。
灵车缓缓移动,雨滴打湿了挽联,前来送行的人员迈着沉重的脚步跟随前行。步行200米,不过是人生长河中极为短暂的一瞬,而在此时,却显得那么漫长。
王晓东走后,赵树新很是内疚,如果自己早点把王晓东送到医院,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守灵三天,赵树新一直在场,帮助王晓东家人处理各项事务。他说:“王晓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影响着我们这群人,那个卡口的值守还在继续,疫情也终将被战胜。”
接替王晓东值守的伯得平说:“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王晓东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我们要做得更好。”
王晓东出殡那天,天长籍“中国好人”李宏祥在微信朋友圈中写道:“王晓东7年前的一次举动,让我认识到他的善良,今天凌晨,我心情很沉重,冒雨送他最后一程,真不敢相信,这样的好人竟然走得这么突然。”尽管与王晓东几乎没有交集,一次偶然的机会却让李宏祥深深记住了这个“暖男”。2013年,王晓东在医院照顾重病的妻子,得知同病房的李训亮身患癌症,但由于家庭困难正在四处筹钱时,家中也不宽裕的他还是拿出了1000元交给李训亮家人。这一幕正好被前来看望李训亮的李宏祥看到。
“王晓东心很细。我们一起出差,他总会包揽各种后勤工作,随身携带各种常用药,有些连我们女同志都没想到。他对别人体贴关心,对自己反而粗心大意。”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博物馆原工会主席项勤说。
而在女儿王依青眼中,父亲很热爱生活,家里种了很多绿植,他还喜欢拍照记录生活,喜欢小动物。她说:“父亲平时总是教导我要好好学习,生前对我最大的期望就是将来当一名好医生,救死扶伤。他在防疫一线倒下了,他的心愿我会好好完成。”
2013年,妻子在病重三年后丢下王晓东和女儿撒手人寰。2014年,父亲与病魔抗争几年后,耗尽家中积蓄也离开了人世。正值壮年的王晓东,家庭连遭变故,一度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在单位和同事的帮助鼓励下,王晓东坚持了下来。2017年,女儿以优异成绩考入温州医科大学,实现了王晓东对她的期许。
恪尽职守勤奋耕耘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文物管理所肩负着全市地上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工作。1992年,王晓东从司法部门调入天长市文物管理所,开始从事文博工作。2016年,王晓东任文物管理所副所长,负责所里的全面工作。
不论是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革命文物普查,还是文物修复、保护田野古墓葬、打击盗墓犯罪分子,都少不了王晓东的身影。他参加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完善健全了天长文物“四有”工作(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在保护田野古墓葬、打击盗墓犯罪分子方面,他立场坚定。尤其近年来,他深入建设工地,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使不少古墓葬免遭破坏,一些珍贵文物得到保护。
在王晓东的办公桌上,铺着一沓文物点地图,由于经常翻看,地图的边角都已破损。地图上的一把尺子、一支笔,是王晓东平时用得最多的办公用品。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总监钱玉亮说,王晓东经常跑野外、下工地,全市200多处文物点都被他跑了个遍,说起来更是如数家珍,大家都称他是“活地图”。
“2014年冬天,在清理一处被盗古墓葬时,王晓东发现一个长方形漆盒,内装有30余片木牍,刻有清晰文字。他意识到这可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在坐车回单位的路上始终将漆盒抱在怀里。到了单位库房,他的衣裤已被漆盒中的水浸透,人被冻得嘴唇发紫、浑身发抖。”钱玉亮回忆道,王晓东保护下来的这批木牍被定名“天长西汉木牍”,成为文博研究领域里的重要历史文献。
在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重要明代遗址——西月城遗址的保护中,王晓东也功不可没。去世前两天,王晓东刚把西月城门展览涉及的考古报告、现场和文物图片等资料收集整理好。“没想到在即将布展之际,我们少了一位精通业务的好同志。”钱玉亮惋惜地说。
3月2日,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委决定追授王晓东为优秀共产党员;3月4日,滁州市委决定追授王晓东同志“滁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分别下发通知,号召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党员干部向王晓东同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