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五个一”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近年来,贵州省以“一张图”规划引领、“一盘棋”统筹考虑、“一体化”系统修复、“一揽子”政策措施、“一平台”强化支撑,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一是“一张图”规划引领。贵州省自西向东、从北往南,统筹生态、农业、城镇功能空间,按照“一源一城、两带两区”的生态功能,编制了全省生态修复综合性规划,部署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黔中城镇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重点工程等“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对“修复什么、在哪里修复、如何修复”提供导引。

二是“一盘棋”统筹考虑。贵州省贯彻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了省、市、县政府牵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政等部门协同参与的新机制,改变了原来治山、治水、护田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构建起高效联动、同频共振、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三是“一体化”系统修复。贵州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系统谋划项目布局、统一规划方案,整体勘察设计,一体化推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近年来,先后实施了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两项“山水工程”,乌江流域、赤水河流域、苗岭山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四是“一揽子”政策措施。贵州省围绕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制定了《贵州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指南(试行)》《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20项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印发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实施意见》,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潜力和创新动力,形成集中财力、系统治理新路径。

五是“一平台”强化支撑。贵州省借助“互联网+遥感”技术,研发建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监测监管平台,实现全省生态保护修复“一张底图、一套数据、一个平台”的系统监管。运用遥感影像实现实时监测项目质量,对可能导致偏离目标甚至造成新的生态问题及潜在风险的技术措施、子项目的空间布局等及时调整优化。

原标题:贵州:“五个一”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