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如何才能自立自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如何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这首先要回答“谁来创新”的问题。
一方面,应紧密围绕企业技术变革和人才引育需求,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作为原始创新策源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作用,从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链条,构建行业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发展联合体、共同体;另一方面,应深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联盟等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的高质量建设,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建共享。
这一切,都离不开人,人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
当前,我们以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为契机,把科技创新、自主人才培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进而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构建、战略科技力量的系统强化、区域创新布局的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高校必须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手段,聚焦“国之大者”,精准服务国家战略人才需求。
“自主”并不意味着要去国际化,恰恰相反,教育应增强面向世界舞台、赶超国际水准的主动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也赋予高校更为崇高的责任: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牢记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初心使命,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变革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培养造就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原标题:院士谈|人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创新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