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明珠”焕新颜——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纪实

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由于黄河改道,日积月累形成了一片河迹湖,这里便是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生长红柳的”地方。

乌梁素海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也是全球荒漠化半荒漠化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曾经这里水草丰美、碧波荡漾、候鸟翔集,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誉。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乌梁素海区域自然补给水量不断减少,导致湖区面积急剧萎缩,周边城镇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田退水排入乌梁素海,使乌梁素海水体受到污染,流域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到2008年,乌梁素海水质已经变为劣Ⅴ类,区域内林草退化,黄沙进逼。

2019年4月,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正式启动,承接这一重任的,是中建集团旗下的中建一局,2019年6月,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

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修复项目治理流域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包含了乌兰布和沙漠治理、乌拉山南北麓林草生态修复、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乌梁素海海堤综合整治、农田面源以及城镇点污染综合治理等5种业态、9个子工程,工程难度大、治理种类多、施工环境艰巨。

“从土木工程跨界到生态环境修复,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中建一局乌梁素海项目技术总监梅晓丽说,“但是资源整合能力是我们敢于承担这一重任的底气和优势。”

一体化、系统化修复是乌梁素海生态综合治理的逻辑起点。中建一局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发挥其工程建设、设计科研的实践经验,以市场化方式整合资源、集成技术、有序管理,围绕“修山-保水-扩林-护草-调田-治湖-固沙”的系统路径开展生态修复。

“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乌梁素海项目正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生动实践。”梅晓丽说。

“科技神器”助力荒漠现碧色

在林草修复区域,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一台无人机急速起飞升空,从记者一行头顶划过,脚下,一颗颗小甜瓜从叶子间隙中露出头来,地上铺着一条条用于滴灌的水管。

这就是林草修复工程的两大“科技神器”:精准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和精准无人机飞播技术。

林草业态负责人王小会告诉记者,林草修复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减少区域地表径流和防止水土流失,形成生态型防护网,因此项目团队采用防护林与经济林相结合、林草相结合的办法,“精准滴灌技术省水、省工、省肥,可以解决大面积造林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而无人机飞播可以让种子播撒更均匀,更有效率。”王小会说。

“一开始我们在这里种树,当地牧民不理解,觉得我们影响了他们放牧,但是随着工程推进,生态修复带来的环境改善和经济效益,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乌梁素海生态修复项目东区负责人张富成说。

项目团队在种植经济林的时候,特地选择了山桃、山杏、酸枣、梨、枣和中小型苹果等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生长又具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尤其是酸枣的价格近几年逐渐上升,当地的农牧民也能享受到“林下经济”带来的收益。

目前,林业生态修复面积已达33000亩,其中人工造林23000亩,飞播造林10000亩。

“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乌兰布和,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的公牛”,多年来,乌兰布和沙漠一直在东进南移,其东部边缘已经由黄河西岸的阿拉善盟扩展到黄河东岸海勃湾区,这头红色公牛正凶猛地向周边的城镇乡区侵袭。

在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工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压沙固沙。中建一局项目团队通过走访调研、多方论证,创新性地开辟了一条“土办法”+“黑科技”的治沙之路,即用稻草铺设草方格,辅以可降解聚乳酸沙障,固定住流动的沙丘,然后种植梭梭树嫁接肉苁蓉。“梭梭树有极强的耐旱性、抗逆性和适应性,而肉苁蓉被称为‘沙漠人参’,是名贵中药材,这样我们在修复沙漠生态功能的同时,还能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沙漠业态负责人张益博介绍。

为了提高治理效率,中建一局团队还研发了两大机械,一个是轻型压草覆沙机械,可以在大面积压沙工程中提高工效,确保工程质量。另一个是梭梭肉苁蓉同步种植一体机,实现梭梭和肉苁蓉同步机械化植苗和播种,节省劳动力,工效可提高4倍。

站在治沙区域,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沙漠与治理区的分界线,四年来,中建一局团队累计完成沙漠治理面积4.22万亩,他们也亲眼见证了漫漫黄沙出现点点绿色,再连成绿野,“沙进人退”变成“绿进沙退”。

碧水映蓝天,候鸟来相伴

漫步在乌梁素海海堤路上,满眼是水天一色,碧波荡漾,远处飞鸟的啾啾声不绝于耳。“环境好不好,候鸟先知道”,过去,乌梁素海水质差、泥沙淤积,区域内只有200多只鸟,而通过四年的海堤业态治理,这里的鸟类已经超过230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45种。“到了9月候鸟南飞的时候,简直是遮天蔽日的景象,鸟群向你扑面而来。”梅晓丽说。

海堤业态的负责人邬东就是本地人,因为这个生态治理项目而进入中建一局工作,他向记者介绍了海堤整治的四步施工方法。

第一步,对海堤进行加高培厚,对影响堤防填筑的杂质进行清理。第二步,碾压,原海堤清理后,在第一次铺填前进行平整压实。第三步,使用新型护坡材料——蜂巢格室,有效减小水流对边坡土体的侵蚀。第四步,原有海堤加高培厚完成后,堤顶铺设10厘米厚泥结碎石路面,保证周边村民通行顺畅。在海堤完工通车后,当地村民到乌拉特前旗的路程从两个小时缩短到半小时。

如今,乌梁素海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Ⅴ类、局部Ⅳ类,水体由轻度富营养状态改善为中营养状态,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2020年,乌梁素海生态修复项目被评为国家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并被自然资源部《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第一批)》列入全国唯一入选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

2023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乌梁素海,对乌梁素海生态修复工作给予了肯定,他强调,“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一体化、系统化的修复思路,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共融共生,让乌梁素海的生态面貌为之一新,“塞外明珠”重现昔日光彩,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生动实践,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记者何烨)

原标题:“塞外明珠”焕新颜——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