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何为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如何高效开展?符合“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要求的精品力作又如何推出?

7月18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进会在山东临沂举办。在推进会分组讨论和大会发言中,各省区市作协负责人、“名刊名社拓展计划”成员单位负责人以及“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进会暨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作家代表,带着以上问题畅所欲言、深入交流。

“跟风”锚定重大题材

乡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传统悠久,成就突出,既展现了现代历史进程与社会沧桑巨变,又在接续创造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质,并在不同历史阶段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山乡巨变”式的文学经典,如解放战争后期的《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创业史》《山乡巨变》,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李顺大造屋》《腊月·正月》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的山乡巨变继续为乡土文学提供丰厚的土壤,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应运而生,2022年3月发布征稿启事,8月在湖南益阳启动,2023年2月进一步推出“名刊名社拓展计划”,中国作协以这样一项重要的文学行动号召所有文学写作者共同拥抱新时代、书写新山乡。

文学创作不宜“跟风”,但“对文化自信自强之风、中华现代文明之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风,特别是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风,我们不妨跟一跟”。作家刘庆邦在发言中表示,实现全面脱贫,推进乡村振兴,具有政治、经济、民生、文化等方面的多重意义。“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不是石碑,而是建立在亿万人民心中的口碑。作为中国当代作家,有责任为这块丰碑添砖加瓦,贡献一份文学力量。”刘庆邦说,文学创作不仅是手艺活,还是“心意活”,在创作上,作家必须遵循自己的心意,心甘情愿地来写,才能增强文学的真诚度、含金量。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呼应着时代的号召,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以文学的方式,召唤和生产更多的精品力作。《钟山》杂志社副主编贠淑红表示:“作为文学作品发表和出版的前沿阵地,寻找和呈现反映时代气象的优秀作品,是文学刊物和出版社的本分和责任。”

“精品”,凝心为时代存证

写一个好故事固然重要,写好一个故事也是精品力作诞生的关键。写好新时代山乡巨变,关键是要有文学性。

在文学体裁的选择上,“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直取长篇小说,把现实温度、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统一起来,相较于报告文学、散文等体裁,更大程度上克服简单阐释、主题先行的创作倾向。

安徽省文联主席陈先发谈到,要写出与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历史进程相匹配的精品力作,必须要“把在乡村发展变化过程中涌现的精彩故事和人物命运描绘出来,要把宏大的主题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一个个生动的细节”。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好作品,这已经成为当代作家的共识。“有相当一部分作家真正如盐入水一般化入了生活,由此写出了生活的复杂褶皱与纹理,写出了复杂的人物内心以及人物与历史的细密纠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说。

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无不源于作家内心深处对创作的热爱,源于对崭新现实的高度提炼与概括性表达,源于对鲜活文学经验的充分调取,源于准确优美的语言表述。《收获》杂志社副主编钟红明说:“对‘精品’的强调,就是对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创作的拒绝。越是沉住气,越能从根本上认知今天真实的中国乡村;越是对那片土地上的人的命运感同身受,越是能写出人性和人心,越是能为这个时代存证,留下文学性的、心灵上的丰碑。”

专家改稿会与作品研讨会,使作品从主题到文本都取得新突破。5月,作家周瑄璞的作品在北京召开了改稿会。“改稿会开得扎实有效,对我来说是上了一堂生动有益的文学课、写作课,让我受益匪浅。”周瑄璞表示,近十位专家对文本进行细致地分析,初步肯定了作品,又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作品在写作中、完成后,还有将来的出版后都会一直受到跟踪和关注。这是对一个写作者的极大鼓舞。“当然在坚持导向的前提下,我也有自己的思考,会保留一点作家的小执拗,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这部作品更好更完善。”周瑄璞说。

文学新人的不断加入与专业编辑团队的壮大也对精品力作的产生有重要影响。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胡革平谈到,湖南省作协把发现、支持、培养基层作者作为重要工作,鼓励他们记身边事、写身边人,感悟时代巨变、书写人民史诗。作家刘庆邦表示,除了号召青年作家的加入,也期待更多“50后”的“文学新人”参与到山乡巨变的书写之中,他们对脱贫攻坚的成果及重要性有着更深刻的体悟。湖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谭菁菁介绍,湖南文艺出版社开辟单独产品线,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山乡巨变”等主题,组建编辑团队并出台相关考核方案。

“破圈”,转化多形态产品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是一项关系文学事业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转化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多形态文化产品也是这项创作计划的重要内容,不断尝试跨界“破圈”,以此寻找推进“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新契机。

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介绍,四川省作协大力实施“文学+”计划,继续与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合作,开展乡村振兴重点作品扶持;与四川省广电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畅通四川作家作品登记、入库、转化渠道;与新华文轩搭建“‘轩言’学习交流会”创作出版沟通平台,向在川出版社推荐川籍作家重点作品,了解出版界关注的题材和最新动态,并在四川师范大学建立四川作家作品改编研究中心,转化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多形态文化产品。

广东花城出版社副社长邓如说,花城出版社“不仅在传统文学方面积极拓宽内容源头,还着力挖掘类型文学、网络文学等崭新内容,寻找传统文学视野外的新生力量”。特别是2023年3月,“花城文学院”正式成立,它是以“花城”文学品牌为依托,集创作阅读、艺术交流、出版传播、版权贸易、教育生活等多元功能为一体打造的一个“城市文化空间+多元产业平台”的新型文化IP,希望以花之名照见文学之美,以文学之力构建文化之城,为文学赋能,为广大作家、文学爱好者和社会公众服务。

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介绍,广东省作协拟与视频平台、广东省出版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挥文学作品作为一切文艺“母本”的作用,开发文学IP,延伸产业链条,夯实产业基础。此外,加强省市联动,在东莞市樟木头镇官仓社区建设“中国作家第一村”实体村落,努力把“中国作家第一村”打造成为集作家创作、研讨、活动、作品改编、版权交易、对外传播以及文学惠民、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作家村综合体,全方位推进“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创新发展,“破圈”传播。(“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记者贾倩)

原标题:面对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