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广武城

新广武城位于山西省山阴县境内,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重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周三里有奇。新广武城所在地自古兵家必争,在长城沿线的内外还散布着众多的城堡,新广武城就是其中一座,明边上的这种城堡平时屯种,战时出征,在和平时期还兼有易市、榷场的经济职能。

新广武城

在汉代,这里归属雁门郡的阴管县管辖。阴管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置,东汉时雁门郡治即迁于此,可见此地地理位置之重要!该地依山傍险,雄踞雁门关前,汉王朝在此设县置郡,屯兵扼守,有效的起到了抵御匈奴南侵的作用。

新广武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蒙古族的入侵袭扰,明王朝从前期即开始了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工程,这项浩大的工程到了明中晚期更臻完备。在长城沿线的内外还散布着众多的城堡,新广武城就是其中一座,明边上的这种城堡平时屯种,战时出征,在和平时期还兼有易市、榷场的经济职能。但它的军事职能始终是主要的,正如《两镇三关制》所载的那样:“广武当朔州、马邑大川之冲,忻代崞峙诸郡县之要,凡敌由大同左右卫入,势当首犯。”这就说明广武城是当大同一线长城防线被突破后保卫中原的第二道防线!

新广武城

新广武城遗址依稀还可以看出当年军事城堡的规模。南面城墙石基砖砌尚较好,并有一砖券拱门,门额上有一石匾因风化字已不可辨,城东、西两面墙的包砖已被拆走,仅存八至十米的夯土墙,局部亦有坍塌。

新广武城

新广武城两侧的山上蜿蜒着只剩夯土的长城,据当地老乡讲,这段长城以前是包砖的,都被当地人拆下来盖房、垒猪圈了。

新广武城

新广武城

新广武城在旧广武城东面2公里左右,周长2公里,城高10米,如今只剩下两个城门和断断续续的城墙。从残留的遗迹来看,新广武城比旧广武城地势更为险要,更有利于作战,它倚山傍险,虎踞要冲,内长城拱卫两侧。明清两代均在此设重兵驻守,并兼协防雁门关外之北楼口、平型关、水峪口、白草口等18个险要隘口。新广武城周围几里范围内的砖砌长城都成了夯土长城,新广武城也只剩下南北两个城门及少量的几截城墙。

新广武城

城的北门颇为高峻,城门顶上现存有已倒下的高3米左右的一块石碑,石碑上的字迹已漫漶不清,城楼前石匾上“三晋囗关”几个字还隐约可辨。几十米长的城门洞仍然是村民来来往往的重要通道。南门则较低,两侧还保留了一段较为完整的城墙,城墙高处遗留有水浸的痕迹,证明很久以前,新广武城曾被水淹过。明朝末年,明朝大将曹变蛟率其部下在这一带曾与清兵血战7天,清兵被迫败退归化城(今呼和浩特)。1926年春天,阎锡山的晋军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也曾在此地进行过激战,晋军第7旅伤亡惨重,阵地几乎失守。新广武曾有二十四座庙宇,被称作“二十四全庙”,意思是这里的庙很齐全,但已无遗存。

新广武城

新广武城

新广武古城,也称“广武堡”,地处山西朔州市中华第一关、雁门关的北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形成了关外这座古城堡。素有“北门锁钥”之称的广武,犹如两个桥头堡,固守在绵延挺拔的雁山之下。时光悠悠,将千年历史浓缩在广武广武在厚厚的黄土层里,在起伏逶延的山岭上,在古城墙的残壁中,用心去领悟、去触摸那段沉淀在其中的春秋。

新广武城

广武犹如一座尘封许久的历史、军事博物馆。从太原出发两个多小时的旅程,即可到达广武古城。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辽代古城下,也是历史上多事之秋的古战场。与对峙的敌楼,相望的烽火台等,构成一条坚固完整的战事防卫体系。遗憾的是,城门之上原有的门楼,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了。古城里远没有平遥古城内那种灿烂的辉煌。地处边关的广武,在边关频繁的战事中而兴起,虽然看不到显示权利和财富象征的历史遗痕,却给人们留下了思索的热情-,那些早已封尘和沉淀在黄土与残墙中的春秋故事,是旧广武永远的骄傲。

新广武城

当地人习惯称广武为“堡子”。堡子内的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依照旧制。生活着1400多人的古城里,宁静、平和的氛围维系着广武人的世界,这里没有都市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无论老人和孩子,都流露出一种淳朴和善良。匆匆而过的赶车人,休闲地享受着秋日阳光的老者,不厌其烦地给人们讲诉着老宅、老院的方位和典故以及当年薛仁贵、杨家将屯兵、征战沙场的传说,展示那“堡子”曾有的辉煌。一座临近古城的新广武村拔地而起,移民于外的举措让老城的广武人,难舍眷眷的故土情。但无论如何,这也是关系着广武人新生活的开始。

新广武城

新广武城

新广武古城,在山阴县城南40公里的广武汉墓群南侧,是山西省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它雄踞隘口,南望内长城,东靠新广武城,北邻汉阴绾故城,西接辽代雁门关关城遗址,是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重要地带。

新广武建于明洪武与万历年间,位于雁门关北3公里处,是内长城防御体系内的重要设施。新广武直接扼守勾注山之咽喉,是锁钥中原的北大门和战略要点,历来为兵家之争、短兵相接的战场。

原来的新广武城也有高10米的城墙,底宽5米,石条做基,通体包砖,是固若金汤的城池。古城内设东关、南关、大北关、小北关四道关门,大北关关楼上有石碑“三晋雄关”字样。城内有瓮城、中城、南瓮城三道防线组成,中城状如簸箕,南瓮城形似斗状,故有“金斗银簸箕”之称,意即城防坚固。

延伸阅读:

·行摄足迹之山西(晋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