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深空探测实验室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2022年2月,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实验室成立一年多来,积极抢抓战略机遇,努力打造代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代表深空探测领域世界级科研能力的“尖子队”、代表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攻坚的“先锋队”,为揽月而归、向火而行、迈向深空的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为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时代“深空力量”。

从探月探火走向宇宙深空

深空探测实验室开启“问天”新征程

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是国际上公认的航天三大领域,深空探测不仅关乎人类对“一黑”(黑洞)、“两暗”(暗物质、暗能量)、“三起源”(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生命起源)的认知,也关系到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和平利用与对生存空间新疆界的探索,已成为全球航天大国目光的焦点。

党领导中国航天相继取得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三大里程碑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探月探火连战连捷、喜报频传,嫦娥四号任务实现国际首次月背着陆巡视探测,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如期圆满实现;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中国行星探测迈出稳健的第一步。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取得长足进步,正蹄疾步稳迈上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崭新征途。

格物致知,叩问苍穹。面向未来的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及小行星防御、行星际探测、太阳系边际探测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聚焦新的科学使命与时代命题,全面整合深空探测领域科学、技术、工程资源,推动深空科学实现从0到1原始创新的重要意义深度凸显,打造体现战略科技力量的国家级实验室呼之欲出。2022年2月,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总部落户合肥,分部落户北京。

成立一年多来,实验室发挥科学需求的靶向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深入支撑我国深空探测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以全新的“深空力量”开启新时代“问天”之旅。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新型研发机构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整体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实验室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立足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实验室的战略定位,在先行先试中探索一条“高水平大学提供教育支撑、体制机制孕育科技创新、科创高地汇聚一流人才”的协同发展新路子,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助力航天强国建设,造福国家和人民。

以教育为先导,发挥基础科研优势资源。当前,我国深空探测事业进入“并跑”“领跑”新阶段,多项核心技术攻关迈入“无人区”。实验室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高水平大学基础科研资源整合优势,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深空探测学院,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加快培养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尖端创新人才,构筑战略后备力量蓄水池,以人才培养自立自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打造“学、研、用”集成式科创平台。实验室着力构建以产业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机制,研制建设以大科学装置为代表的大型基础科研设施,深入研究我国深空探测中长期发展战略,构建深空科学谱系;围绕深空技术、深空资源利用、深空科学和深空安全4大领域12个重点方向开展研究,牵引培育深空互联网、深空智能、商业可重复火箭、深空器件与材料、深空高端装备研制等10大产业,着力形成横向辐射、纵向带动的强大合力,以创新驱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为建设航天强国汇聚磅礴力量。实验室已出台《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及紧缺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等10余份人才“引育留用”文件,并通过“深空探索奖”等激励措施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截至2023年6月,实验室已与4家高校签约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靶向引才”,引进两院院士7名,吸引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杰青23名,四青人才35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54名,人员规模达到400人,硕博人才比例达到88%,人才高地的建设局面初步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红利”加速拓展。

当前,我国深空探测事业进入继往开来、快速发展的历史黄金期,实验室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探索宇宙未知,推动科技进步,建设航天强国,服务人类文明”为使命,加快建设和发展深空探测实验室,进一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为我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类走出摇篮、走向深空、永续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标题:加快建设深空探测实验室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